“十五”期間,是機械工業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全行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勢頭。通過深化改革、改組、改造,機械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有了很大改善,經營方式已基本完成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了體現。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也邁上新臺階,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本領增強,科研開發取得豐碩成果;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亦取得較大進展,機械產品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產業;機械工業各項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市場適應能力逐步加強,企業組織結構調整不斷深化,公有經濟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改變,國有、民營、三資各種經濟類型企業共同發展、繁榮;大型企業集團并購、重組加快;機械工業“十五”的主要奮斗目標多數已提前實現,為加快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五”計劃主要目標提前實現
“十五”期間,機械工業持續快速發展,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的機械工業“十五”計劃主要目標已提前一年或更早一些時間實現。
根據“十五”計劃,機械工業增加值和總產值2005年的目標分別為7500億元和29000億元,勞動生產率達到7.42萬元/人年。實際執行結果:2004年機械工業增加值8635億元、工業總產值32711億元、勞動生產率8.57萬元/人年,都提前一年突破“十五”計劃規定目標。
統計顯示,從2001年到2004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和總產值年均分別增長15.8%和16.1%,高于“十五”計劃年均增長10%左右的目標。2004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13.69億元的比重為6.31%(如含規模以下企業為7.25%左右),超過6%的目標。
“十五”計劃目標:5年生產發電設備7000萬千瓦,其中2005年1700萬千瓦左右。實際上2001~2003年累計即生產了發電設備7509.6萬千瓦,2002年產量已達2120.84萬千瓦,分別提前2~3年達到了“十五”目標;2004年發電設備實際產量7137.89萬千瓦為“十五”計劃2005年目標1700萬千瓦的4.2倍,并突破了美國(上世紀80年代)最高年產量4420千瓦(單機1萬千瓦以上機組)的世界記錄。
“十五”計劃目標:2005年生產數控機床2.5萬~3萬臺,實際執行結果,2003年產量36813臺,提前兩年實現了目標;2004年產量51861臺,為計劃目標2005年產量2.5萬~3萬臺的1.7倍。
“十五”計劃目標:2005年生產汽車320萬輛,其中轎車110萬輛,這個目標提前兩年突破,2002年汽車和轎車的產量分別為328.68萬輛和110.17萬輛;2004年的實際產量分別為507.05萬輛和231.63萬輛,為“十五”計劃2005年的1.58倍和2.1倍。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產品結構調整,市場急需的產品發展提速。機械工業的產品結構在滿足市場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的過程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如長期困擾機械工業發展的基礎機械、基礎件的產品結構得到較大改善。
機床行業中,數控機床是當代機床的主流,在機床工業總體實現高速發展的同時,數控機床得到更快發展。“十五”以來的機床數控化率,按臺數計,2001年為9.12%,2002年為10.94%,2003年為12.00%,2004年為13.34%;按價值計,2001年22.79%、2002年36.29%、2003年和2004年均為40%以上;而且在經濟型數控機床快速發展的同時,五軸聯動加工機床等高端產品取得重大進展,逐步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液壓件中的中高檔產品產量迅速提高,一般中高檔產品基本可滿足國內需要。儀器儀表產品中,電表、水表、煤氣表等一般產品比重不斷減少,分散型控制系統(DCS)等高附加值產品加快發展已取得重要成果。
電力設備,30萬千瓦、60萬千瓦等大型機組得到很快發展,產量已占火電設備總量的62%,成為名副其實的主力機組。
“十五”以來,汽車快速發展,轎車在汽車中的比重:2001年29.91%、2002年33.55%、2003年45.44%、2004年45.68%;重型汽車和高檔大客車都得到較快、較好發展,已基本上可滿足國內需要。
技術結構調整,重大裝備研制好戲連臺。重大裝備新產品取得重要成果。繼世界水平的三峽70萬千瓦機組研制成功,掌握其核心技術后,60萬千瓦的超臨界火電機組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產。重型燃氣輪機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研制也取得重要進展。
750千伏高壓輸變電試驗線路所需的設備已經完成。
自行研制的4萬立方米級氣體分離設備已經投產,正向5萬立方米以上機組發展,解決了石化、冶金等行業的急需。
實現了以煤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裝置的國產化,標志著我國大型氮肥裝備自主化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
資本結構調整,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改革、改組和改制不斷向縱深發展,機械工業3種不同經濟類型企業都取得迅速發展的同時,不同所有制企業在各項經濟指標中的占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銷售收入為例,1998年國有企業占比56%,2004年下降到16.79%;同期民營企業分別為30%和45.8%;三資企業為20%和37.41%,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的形成,極大地提高了全行業的發展活力。
總之,“十五”時期,機械工業成就巨大,值得認真總結,以便在此基礎上爭取“十一五”行業發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