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發布《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務。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RF)的定義,服務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人,它能幫助人類完成除生產制造加工過程以外的設備。服務機器人包括專用服務機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和家用服務機器人(Domestic Use Robot)。其中專用服務機器人是指在特殊環境下作業的機器人,如核電站事故檢測與處理機器人、極地科考機器人、反恐防暴機器人、軍用機器人、救援機器人等;家用服務機器人是指服務于人的機器人,如助老助殘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清潔機器人、護理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等。
工業機器人是指應用于生產過程與環境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通常工作在結構化環境下,在中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國家科技部十分重視工業機器人研發,先后從工業機器人高附加關鍵功能部件進行部署,重點包括精密減速器、電機與伺服、嵌入式控制器等,與此同時結合中國國情,從量大面廣經濟型的工業機器人成套產品產業化進行了布局,重點包括物流、碼垛、服務等搬運型機器人,焊接、機械、修磨、注塑等加工型機器人等。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技術主要應用于非結構化環境,結構比較復雜,能夠根據自身的傳感器與通過通信,獲得外部環境的信息,從而進行決策,完成相應的作業任務。
目前國際上服務機器人主要由美、日、中、德、韓五國在主導著全球技術的研發,其技術發展呈現三大態勢:一是由簡單機電一體化裝備,向以生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發展;二是由機器人單一作業向群體交流、遠程學習和網絡服務等方面發展;三是由研制單一復雜系統,向將其核心技術、核心模塊嵌入于先進制造等相關裝備方面發展。
服務機器人是當今前沿高技術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它不僅著眼于感知、決策與執行高技術完成有益于人類的服務工作,有望培育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且它具有很強的技術輻射性與帶動性,對促進智能制造裝備發展、提高應急處理突發事件能力、發展醫療康復設備、增強軍事國防實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悉,我國將著力突破制約我國服務機器人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不斷推出更具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的產品,積極探索新的投融資模式和商業模式,努力打造若干龍頭企業,把服務機器人產業培育成我國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
但我們也要看到我國服務機器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大多屬于跟蹤研究,缺乏創意理念和原創性成果、關鍵零部件與可靠性方面與國外相差5-10年;在設計制造技術國外存在較大差距,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集規劃、人才、研發、標準等于一體的創新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
《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通過專項的實施,預期將突破重點技術方向的重要基礎理論和核心關鍵技術,實現仿人、四足高端仿生平臺系統集成,引領服務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開發出5-10 種服務機器人新產品,形成100項以上發明專利,建設由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組成的服務機器人標準體系;公共安全機器人在10 個以上城市和國家重大安全工程中進行示范應用,模塊化核心部件在國產工業、服務機器人產品應用推廣10000 臺套以上應用,多臂復雜微創外科機器人應用臨床;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發基地與孵化平臺,培養與吸引國際一流水平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