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4日~15日,“羅克韋爾自動化產品展示及羅克韋爾自動化大學2012”活動于福州拉開帷幕。該活動以“智能 安全 可持續生產”為主題,通過主題論壇、技術講座以及展覽展示、動手實驗向來自福州及周邊地區的數百名客戶展現羅克韋爾自動化最新的理念和完整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共同探討最新的前沿自動化技術如何服務現代制造業。
羅克韋爾自動化集成架構與軟件業務全球副總裁Frank Kulaszewicz親臨活動現場并發表主題演講,顯示了羅克韋爾自動化對于中國制造業當前所面臨挑戰的洞察以及致力于助力中國制造業用戶迎接全球化競爭的決心和信心。Kulaszewicz先生表示:“羅克韋爾自動化基于集成架構所推出的一系列新產品將幫助中國用戶實現全廠最優化、提高機器制造商績效以及可持續發展。”
左: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大中國區總經理歐瑞韜先生(Mr. Tom O'Reilly)
右:羅克韋爾自動化集成架構與軟件業務全球副總裁Frank Kulaszewicz
助力用戶全廠最優化
在Kulaszewicz先生看來,與全世界用戶一樣,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使得中國用戶正面臨著種種挑戰,包括如何改進質量、提高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不斷創新。與此同時,中國制造業還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以及通貨膨脹的壓力,節能和安全也是當前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挑戰,用戶需要通過自動化投資來實現持續優化,不僅僅是生產過程的優化更包括供應鏈、設計、制造的全廠最優化。而羅克韋爾自動化的集成架構正可以幫助用戶將工廠底層的各種生產應用與企業信息系統融合在一起,有效地整合員工、流程和技術,將用戶的資源快速地轉化成資產,更好地應對市場挑戰,并在全廠范圍內達到更高水準的業務績效。
羅克韋爾自動化產品展示及羅克韋爾自動化大學2012福州站活動現場
此次活動中,羅克韋爾自動化強勢推出其DCS產品的升級版本——PlantPAxSR 2.0,其是以羅克韋爾自動化過程控制技術為核心并融合數據管理、先進控制、故障安全以及包含了戰略合作伙伴強大的過程儀表解決能力的全方位過程自動化控制DCS系統,其范圍涵蓋了從控制、動力和信息到資產管理、現場設備集成以及關鍵過程控制和過程安全,是一個完整的、全方位的、可擴展的、開放式的、高性價比的過程控制解決方案。基于此,PlantPAx系統的應用領域將由以往的以快速消費品等批次/混合型應用為主,向造紙、冶金、油氣、電力、石化等重工業領域推進。
Kulaszewicz先生表示,PlantPAx是羅克韋爾自動化為幫助用戶實現卓越的過程自動化控制而作出的重大舉措:“PlantPAx整合了集成架構在過程自動化控制應用中的能力和市場具有領先地位的合作伙伴的技術,包括OSlsoft和Endress+Hauser以及我們收購的企業包括Incuity、Pavilion Technologies、ICS Triplex、和ProsCon。將這些技術整合到一個統一的控制平臺,可以幫助用戶實現控制、電氣、安全以及信息的無縫集成,達到全廠最優化的新境界。”
提升機器制造商績效
OEM(機器制造商)一直是羅克韋爾自動化的重點發展領域,據統計,羅克韋爾自動化三分之一的業務來源于OEM,而且數字還在繼續增長。在中國市場,近年來隨著全球化市場的發展,中國OEM市場發展迅速。但是,隨之而來的競爭加劇以及中國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使得中國OEM廠商正面臨著低成本、高性能和拓廣市場的挑戰。
據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大中國區總經理歐瑞韜先生(Mr. Tom O'Reilly) 介紹,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為了配合中國OEM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自2003年7月起相繼在深圳、上海和北京設立了專門面向OEM客戶的應用開發中心,并配有一支技術精湛的顧問(GOTC)隊伍。他們注重于為機器制造商開發高性能的解決方案——不管該應用僅僅需要幾個關鍵部件,還是需要一個復雜集成的控制系統,都能為客戶提供一條龍服務。
Kulaszewicz先生表示,羅克韋爾自動化能夠為OEM客戶提供覆蓋設計、開發、交付全過程的解決方案,羅克韋爾自動化在重視如何幫助設備制造廠商提升他們的機器設備性能的同時,也同樣注重提升他們作為設備制造廠商業務的績效,包括生產規模的可塑性、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等。此外,羅克韋爾自動化全球化的銷售和技術支持網絡可以助力中國OEM客戶全球市場的拓展,先進的產品和系統可以幫助用戶獲得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而羅克韋爾自動化新推出的中型控制系統Compa c tLogix系列適合設備制造商優化設計,從而提升機器的性能和競爭力。CompactLogix系列可編程自動化控制器(PAC)是Logix系列控制器的擴展,旨在以緊湊而且經濟實惠的封裝形式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對高性能控制器的需求,可以幫助客戶構建更具成本效益的高性能機器。作為集成架構系統的一部分,CompactLogix控制器與所有Logix控制器使用相同的編程軟件、網絡協議和信息功能,為實現所有控制策略提供一個通用的開發環境。得益于高度統一的工具和功能,用戶能夠顯著降低工程投入、簡化診斷和故障處理過程以及縮短上市時間。
作為全球自動化技術的引領者之一,羅克韋爾自動化一直致力于自動化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此次羅克韋爾自動化呈現給中國用戶的這場自動化盛宴正是展示了其長久以來致力于為制造業用戶打造全方位解決方案的創新成果和累累業績。其以集成架構為基礎平臺的產品體系在全球范圍獲得了廣泛而成功的應用,也成為羅克韋爾自動化未來助力用戶全面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正如Kulaszewicz先生所說:“羅克韋爾自動化未來的一大發展戰略就是不斷演變發展我們的集成架構,通過技術、產品的創新,不斷豐富其功能,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變頻器“新勢力”
自2009年底,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節能減排對于中國來說已不僅僅是姿態,而是落實到數字的實際問題,而這無疑對于變頻器產業來說意味著機遇和挑戰。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潛在利潤催生了中國變頻器行業的大發展,但與此同時,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劇。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市場變頻器廠商多達300家,主流品牌也多達20多家,對于變頻器廠商來說如何不斷創新、開發出更能貼近用戶需求的產品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所在。
左: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動力控制產品項目經理 王占平
右: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傳動及動力控制產品事業部總經理 何建軍
羅克韋爾自動化以Powe r F l e x753 / 755 變頻器為代表的PowerFlex750系列變頻器是羅克韋爾自動化傳動事業部的最新主打產品。其不僅擁有PowerFlex 7系列強大的網絡控制功能及標準的EMC輸入輸出濾波器等優勢,還新增了標準加強涂層,預先診斷功能,安全轉矩關閉和安全速度監控功能,并且滿足世界范圍標準。
據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傳動及動力控制產品事業部總經理何建軍介紹,PowerFlex750系列變頻器的諸多設計亮點都是羅克韋爾自動化專門針對OEM市場開發的,如其寬泛的功率范圍,有助于客戶突破傳統伺服的種種局限性,提高新產品的開發速度。新增的安全功能滿足了如包裝機械、起重機械在內的眾多OEM客戶對安全性能的要求,PowerFlex750系列可以根據需要選配“safety”選件,真正地把安全通過“safe limitedspeed”和“safe torque off”選項卡帶到生產中去。
PowerFlex750系列變頻器已經在冶金、電力、水泥、水、汽車輪胎等行業獲得成功應用。在“羅克韋爾自動化產品展示及羅克韋爾自動化大學2012”活動上,羅克韋爾自動化宣布其最新的PowerFlex755系列變頻器功率已擴展到1500kW,可滿足各種應用場合。PowerFlex755系列變頻器可通過DeviceLogix控制功能提高變頻器的控制能力和效率;可通過PowerFlex 755上的標準嵌入式EtherNet端口更易于配置、控制和收集變頻器數據;可通過預測診斷功能跟蹤與變頻器相關使用壽命的信息,從而防止發生計劃外的停機;可通過安全解決方案幫助用戶保護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中國變頻器市場的表現不盡人意,雖然上半年延續了2010年的高歌猛進,然而下半年市場卻在宏觀經濟的影響下發生逆轉,步入下行通道,廠商業績增長明顯低于預期。對此,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動力控制產品項目經理王占平認為雖然市場發展出現波折,但從市場需求來分析,未來中國變頻器市場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從節能的角度來說,哪里有電機,就需要有變頻器。中國變頻器的普及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變頻器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并且我們欣喜地看到隨著用戶的成熟,中國用戶應用變頻器的意識正在逐步增強,這將更利于變頻器市場的發展。”
對于PowerFlex755的市場發展前景,羅克韋爾自動化顯然也充滿信心。作為全球自動化領域的領導廠商,羅克韋爾自動化在變頻器領域耕耘數十載,其品牌已成為產品性能、功能和質量的有力保證。如何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是中國傳動團隊更多思考的問題,據何建軍介紹:“PowerFlex750系列變頻器其實在2009年就已正式推出,但2010年下半年才開始正式在中國市場上銷售,之所以有時間的延遲,就是要中國團隊在產品服務上做好全方位的準備,包括對產品的了解和消化、經銷商的培訓以及備品備件的保障。”
毫無疑問,PowerFlex755系列變頻器與集成架構技術的完美融合、增強的產品特性以及靈活多樣的通訊方式使其成為中國低壓變頻器市場的一股“新勢力”。雖然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但羅克韋爾自動化相信憑借優秀的產品和優良的服務,PowerFlex755必將大有可為。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2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