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大型高速醫藥自動化生產線上的產品檢測包裝智能機器人”課題驗收會在湖南千山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會議室召開,來自科技部等單位領導和專家組成的“863計劃”驗收小組一行對該項目進行了驗收。
高速灌裝生產線智能檢測分揀成套裝備研制及其推廣應用,是湖南千山制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與湖南大學產學研合作開發的科技成果,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中國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藥品質量,2007年,以千山藥機董事長劉祥華為課題組組長、湖南大學王耀南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大型高速醫藥自動化生產線上的產品檢測包裝智能機器人”項目被列入國家“十一五”863計劃。
智能燈檢代替人工燈檢
驗收會議上,項目課題組組長、千山藥機董事長劉祥華首先闡述了全自動智能燈檢機研發的立項背景和意義,并對當前制藥企業燈檢現狀做了深入分析。他說,注射劑藥品或者口服液里存在頭發、毛纖維、玻璃屑等異物,對人體危害性極大,一旦通過注射進入血液,可能是致命的。同時,這對藥廠來說也是致命的。
燈檢是藥品生產過程中一道至關重要的工序,燈檢機就如同確保藥品安全的守護神。目前,國內藥廠普遍采用人工燈檢的方式,即工人將線上產品逐一放置到背景燈箱前觀測,依靠肉眼來判斷液體中是否存在可見異物。這種人工燈檢方式弊端很多,如人長期在高強度燈光下目測,靠經驗的方法來判斷,勞動強度大,檢測精度低,容易產生漏檢和誤檢,不能完全保證藥品的質量,從而引起藥品安全事故。劉董表示,由于燈檢工工作強度大,尤其是長時間注視燈箱對工人的健康不利,加上現在人力成本逐漸上升,藥廠燈檢工招工更是不易。
因此,發展灌裝生產線上配套的高速性能智能檢測設備,用智能燈檢代替人工燈檢,不僅能提升醫藥安全檢測和潔凈生產的水平,更能有效提高全民用藥安全,并對藥廠解決招工難、降低人力成本、改變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也具有重要意義,用劉董的話說,“購買智能燈檢機,藥廠買的不是設備,而是藥品安全保障和更低成本的勞動力。”
成果顯著順利通過驗收
在驗收會上,該項目技術負責人——湖南大學的王耀南教授向“863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組做了詳細的研究工作匯報,全面介紹了本項目攻克的技術難關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該項目研發的全自動智能燈檢機,不僅可用于小容量注射劑藥品的檢測,同時可用于大容量注射劑和保健酒等飲料的檢測。其中,用于大容量注射劑檢測的全自動智能燈檢機為世界首創。經現場測試和應用表明,燈檢機異物檢測正確率達到99.2%以上,漏檢率在0.3%以內,檢測精度達到50微米,檢測速度達3.6萬瓶/小時,完全符合國家新版GMP要求。目前,本項目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軟件著作權3項,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35篇,技術產品已成功應用于河北天成藥業、新疆華世丹藥業、山東齊都藥業等單位。
“863計劃”驗收專家組在觀看了本項目成功研制的安瓿、大輸液和保健酒三類不同的智能燈檢機的運行視頻后,深入公司生產車間對全自動智能燈檢機的實際運行情況作了考察。然后,經過質疑和認真討論,驗收組認為本項目圓滿完成了任務合同書的各項指標,攻克了大型醫藥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自動化檢測與控制關鍵技術難題,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障了醫藥安全生產,促進了我國制藥檢測包裝產業的發展,一致同意通過本次項目驗收。
項目驗收專家組表示,智能機器人項目的研發和運用,將有效提升國家的制造業水平,而這個項目是高校和企業緊密合作的研發成果,形成產業化后服務廣大用戶,利國利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