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毛磊 李宓
2012年5月,社交網站臉譜正式上市,約160億美元的融資規模創下美國互聯網公司首次公開募股新紀錄。雖然臉譜股價隨后呈現跌勢,其持續盈利能力引發疑慮,但其9億多全球用戶的規模以及應用平臺的社交屬性,讓人們對它的未來無法忽視。
臉譜在美國東部哈佛大學宿舍中孕育,但真正成長為世界級IT新貴卻是在西部的硅谷。正因如此,硅谷《圣何塞信使新聞》專欄作家奧布賴恩評論說,臉譜的崛起證明“硅谷模式”依然有效。
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宏觀經濟多次衰退,全球競爭日趨激烈,IT產業潮流變幻,但硅谷總是能在起伏間一次次屹立潮頭。從半導體、個人電腦、網絡搜索到社交網絡……在IT產業的每次重大技術變革浪潮中,幾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誕生和成長的公司成為全球市場的引領者。
“硅谷模式”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但這一模式使得硅谷通過持續創新和自我再造而保持長青,不能不令人思考。有跡象表明,在成功經受住近年來的經濟危機后,硅谷在美國區域經濟中已率先穩步復蘇。在后危機時代,重新挖掘硅谷長盛不衰的奧秘更顯出現實意義。
硅谷發展的最大啟示,是創新必須與創業緊密結合。通過這種方式,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硅谷擁有創新必須的完備環境,不少專家學者將其概括為所謂“創新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的要素大致包括有利于創新的法律法規,不斷產出成果的高校和研究機構,易于流動的高素質人才,充沛的風險資本和配套服務,鼓勵承擔風險和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以及鼓勵知識共享的開放商業氛圍等。
美國學者馬丁•肯尼等人曾在《理解硅谷》一書中指出,硅谷最核心特點是其“孵化”新公司的能力。他們指出,雖然其他類似產業集群區域也有資源,但很少能像硅谷這樣打造出一套專門為促進新公司創立和成長而服務的完備基礎設施。
硅谷活躍著一大批風險投資、法律、會計和獵頭公司以及提供其他專業服務的機構,它們的業務重點是為新成立的創業公司打理費時的瑣碎事務,使創業公司能夠集中精力進行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這客觀上降低了創業的門檻,使孕育新公司的進程加速,也有助于提高創業公司的成功概率。
這些為創業公司服務的機構最初在硅谷以非正規化方式存在,有時甚至是個人行為。但隨著時間推移,它們逐漸專業化、制度化。肯尼等學者認為,這些促進新公司快速孕育和成長的專業機構,是理解硅谷為何如此成功的關鍵。
硅谷的成功不單純是技術創新的成功。雖然不少新技術在硅谷產生,但IT產業領域更多的技術突破出自美國其他地區或其他國家。硅谷的競爭優勢不在于科技發明本身,而在于源源不斷“孵化”出創業公司,在新技術的基礎上快速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創造行業新態勢。與大公司相比,這些創業公司更有可能給產業帶來顛覆性變化,具有更快的成長速度和更強的創造新就業機會等能力。
近幾十年來,美國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進行過不少復制“硅谷模式”的嘗試,但成功案例不多。硅谷也許無法“克隆”,但卻可以借鑒。學習硅谷,需避免將技術、人才和資本等創新與創業要素孤立看待或簡單組合,防止短期效應,而是應該放眼長遠,根據本地“水土”著力培育能讓創業公司自由生長、成為參天巨樹的可持續“生態系統”。(記者 毛磊 李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