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建材網
作為太陽能光伏產業上游產業鏈的多晶硅行業,憑借高度的資本聚集和成熟的研發技術在實現快速崛起的同時,因為出口市場下滑、內需市場不旺和產能相對過剩,正遭遇發展瓶頸。有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多晶硅主流價格暴跌了7成;今年1月~5月份,國內多晶硅產業的發展也呈低迷狀態。如何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日前,全國政協常委劉漢元通過媒體呼吁:國家應出臺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支持措施,加大光伏能源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力度;同時,生產企業通過練內功、強合作等,增強開拓國內市場的能力。
劉漢元說,經過最近5年左右的積累,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在全球市場有了屬于自己的位置。截至2011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已占到全世界總產量的近一半;同時,領先生產企業在能耗、物耗、環境治理等方面幾乎可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企業處在同一條水準線上。時至今日,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完全有能力與國外企業站在同一舞臺上展開競爭。但與技術快速成長不相匹配的是,由于我國近年在促進光伏產業應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支持,致使國內市場光伏應用力度不大,并在相當程度上使多晶硅產業過度依賴出口市場,其價格受國際經濟環境影響的波動比較大。
劉漢元認為,我國光伏應用市場的空間比歐盟市場要大得多,每年用電新增量和存量大于歐盟所有國家之和。因此,我國多晶硅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那么,如何讓多晶硅產業誘人的發展態勢呈現在市場面前?劉漢元給出的答案是:生產企業應學會用兩條腿走路。其中,維持外銷和出口、積極占領國際市場,是一條腿;另一條腿則是做大做強國內光伏市場。他認為,我國光照條件、光伏資源比德國等世界上絕大多數光伏大國要好得多,也豐富得多,單位面積太陽能輸出幾乎是德國的150%~200%,我國有充分的條件和理由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但如何撬動國內光伏應用市場,是眼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據介紹,歐盟光伏應用前期市場的有效啟動,有賴于政府以0.4歐元左右的收購價所進行的電價補貼。得益于政府的培育,歐盟光伏產業的設備制造和工藝制造水平獲得了大幅提升,規模化效應也得以充分發揮,生產成本基本接近傳統能源用戶端的價格。
劉漢元分析說,太陽能光伏發電作為主要新能源中一種經濟、清潔、環保、可永續的人類理想能源,是確保我國未來能源安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及個人未來生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目前我國光伏產業正處于發展瓶頸的關鍵階段,國家有必要從光伏上網電價的確定、鼓勵國內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進入光伏領域、適當放開下游行政審批手續等方面入手,擴大國內光伏應用范圍,為多晶硅產業搭建發展平臺。
他還強調,除了政策層面的支持外,多晶硅生產企業也應苦練內功,不斷完善生產工藝,不斷改革產品路線,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增強開拓市場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時,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強強聯手、揚長避短,培育幾個具備雄厚競爭能力、綜合優勢明顯的光伏產業“航母”,也是抵御產業“寒冬”、做強市場不可或缺的路徑。
與劉漢元的呼吁相呼應的利好消息是,針對目前國內多晶硅行業的發展現狀,今年以來,包括工信部在內的多個部門及協會都與企業進行了座談和商討,以期推出有效的措施。也許,從政策層面支持多晶硅和光伏產業發展的日子已不再遙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