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儀器交易網
我國內燃機行業已形成了一定的再制造生產能力,再制造產品開始被部分用戶所接受。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國再制造內燃機生產已形成10余萬臺的能力。
可以說,內燃機再制造在中國已形成一定的規模,為內燃機產業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如果從我國宏觀經濟整體目標和節能減排、節約資源的長遠目標來看,內燃機再制造產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相關政策、標準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國家已經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的大背景下,與同樣處于產業培育期的純電動與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相比,內燃機再制造具有更為可觀的現實意義,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應當對其進行扶持。尤其是內燃機再制造在產業發展初期,其相關理念還不被更多人所接受,甚至部分政策制定部門也沒有厘清再制造與大修理等業務的關系,以致相關鼓勵政策嚴重滯后。因此,與成熟發達國家市場相比,我國內燃機再制造的產業化進程舉步維艱。
由于許多再制造類原始零部件屬于廢舊產品范疇,國家相關產品業務中還沒有再制造這一產業,目前幾乎所有再制造舊件的回收都無法開具增值稅發票以進行相應的稅款抵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再制造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國家相關法規規定再制造內燃機不能用于新品,企業在“三包機”的替換使用上也遇到了難題。
由于傳統的舊觀念及相關宣傳不到位等原因,大部分內燃機用戶對再制造內燃機的性能、效能及售后服務等缺乏應有的認識和了解,加上相關管理部門目前未對再制造內燃機產品制定統一的質量標準,造成用戶在使用再制造產品上顧慮重重,認同度低。此外,由于多年來社會車輛執行的是報廢整車的五大總成只能賣給當地的汽車拆解企業的政策,致使內燃機再制造企業回收渠道狹窄,很多資源不能得到及時的回收利用,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
此外,由于大批量內燃機再制造產品與其新制造產品有著相當多的對應性,目前整體處于產業初期階段的中國內燃機再制造企業均以自身產品的再制造為主,多數企業的產銷量還依然較小。不過,濰柴再制造、濟南復強等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再制造市場潛力巨大,雖然目前已投產的企業幾乎都處于吃不飽的狀態,但各企業要有開放的心態,一起把中國內燃機再制造產業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