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上市公司存貨超去年,341家公司存貨較年初增加50%,133家公司存貨翻了一番
中國面臨著史上最沉重存貨。
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的存貨共計19087.72億元,較年初增加4780.83億元,增幅高達33.42%。而這一數據,也刷新了歷史記錄。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多出的存貨也不會如此引起市場的緊張。存的原材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貶值。
“存貨很難界定到底值多少資產,它是上市公司最容易出問題的一環。”渤海證券分析師靳海明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8行業的存貨增幅重壓
根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三季報中,兩市78%的上市公司庫存超過去年同期,其中,341家公司存貨較年初增加50%,133家公司存貨翻了一番。
23個行業中,只有家電業庫存下降11.5%,其余各行業庫存均有所上升。這其中,增加額最大的4個行業依次為房地產、鋼鐵、化工和建筑建材,分別增加了1125.13億元、821.99億元、663.48億元和515.54億元;而增幅最大的4個行業則為公用事業、鋼鐵、建筑建材和商業貿易,增幅分別為85.58%、50.08%、47.81%和41.07%。
這些庫存占據了部分行業大量的流動資金。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兩市房地產行業現金余額為622.3億,較年初738.9億減少15.8%。而僅寶鋼股份(600019,股吧)一家,現金流較去年同期就減少130.5億元,存貨資金占用增加額較去年同期上升約74.2億元。
哪里來的存貨
“庫存只是一個中間環節。”著名財務專家清議說。
這個中間環節鏈接的是影響企業甚至行業利潤的最主要因素:供應和需求。一個企業的產業鏈中,多個環節會產生存貨:采購原材料,產生原材料庫存;生產產品,產品庫存;出售產品,庫存轉為現金。
顯然,上述任何一個環節流通的不暢,都會可能出現庫存。而在當下的中國,前期大量采購的原材料,和逐步蔓延的需求低迷積壓著企業的盈利空間,形成了大量的存貨。
在清議看來,“市場需求減少”是出現庫存的主要原因,“這是很正常的周期現象。因需求導致的存貨問題只是需要一個流通消化過程就可以解決。”他樂觀的估計,四季度時,這些存貨可以通過減產等措施被消化掉。他笑稱“沒有一個活人會被噎死”。
但事實上,真正影響企業盈利的是上游原材料價格暴跌導致的庫存貶值。哪怕只是其中的一種原材料。以化工行業為例,作為磷肥的主要出口國,我國同樣是其主要原料硫酸的進口國,2個月內,國際硫磺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噸810美元降至目前的55美元,整個磷肥的價格也一落千丈,下降幅度超過1500元。據行業協會理事長介紹,因為高價原材料一項,全行業虧損額已達156億元。
這種損失出現在了幾乎所有原材料依賴進口的行業。何況,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因一種短缺的“假象”而大幅上漲,到轉而因為金融危機而高臺跳水的過程太過迅猛,許多中國企業根本來不及做好準備,這直接增多了他們的高價原材料。
整個過程幾乎可以用陡峭的原油曲線來描述:從2007年8月“突破”78美元到2008年7月11日的原油最高點147.25美元只用了1年左右的時間,而從147美元一泄直下回到這個數字卻只用了3個月。
原油帶動了其他幾乎所有大宗商品的價格,沒有定價權的采購商因此被國際市場緊緊掐住喉嚨,被動的調整自己的庫存表。“低買高賣”是最古老的商業法則,國內的企業卻總是慢一個節拍。石化雙雄在高價囤油低價減購,囤積在港口的高價鐵礦石和煤炭每天都在貶值。
雙向存貨多米諾骨牌
在這次的庫存危機中,最早出現庫存的行業是有色金屬,它也是原材料價格下跌最多的行業。以銅價為例,從08年年初接近7萬元的價格下跌至如今的3萬元左右,跌幅過半。但以江西銅業(600362)、云南銅業(000878)為代表的國內主要銅生產加工商庫存并未大幅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一方面由于銅價幾乎腰斬,庫存價值減少不代表數量的減少。”西南證券分析師蘭可介紹。“另一方面,國內的有色金屬行業大多采用以銷定產模式。且這些企業擁有礦山,可以較為自主地調整庫存。”
其他的行業則沒有那么幸運。國內大多數缺乏定價權的行業庫存都因需求的萎縮而大幅增加。不難看出,兩市庫存最多,增幅最快的幾個行業都是首先受累于需求大幅減少的。在2007年的10月次貸危機開始席卷些美國房地產市場,并且于2008年春節之后開始向全球縵延時,中國的樓市開始走向低迷。隨著新屋的開工率不斷降低,鋼鐵、建材等行業的產品需求也隨之減少,主要的建筑用鋼和用材價格大幅下降,帶動了鐵礦石價格的下跌。與此同時,伴隨著金融危機的加深,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倒閉,塑料、化纖等主要化工產品需求持續下滑。
不少企業已經承認了這種虧損并在三季報中做出減值計提。萬科在三季報中對“面臨風險的項目”計提了5.35億元存貨減值準備,寶鋼計提了9.7億元,鞍鋼計提9億元存貨跌價準備。而尚未作出計提的企業四季度將直接把這些損失記為“虧損”。
一年貶值2600億外匯
“如果形成產品之后,銷售的價格依然不能覆蓋企業的成本,這部分的庫存對企業而言才會造成損失。”清議介紹。也就是說,庫存到底是好是壞的關鍵,是取得庫存價格以及保管這些庫存需要付出的代價,而非單純的數量多少。
拋開形成的企業陣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被一些專家認為對中國而言“好事”。11月1日,在北京大學的某個論壇上,宋國青就建議,有能力的企業,甚至中國的外匯儲備應該在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下跌時增加緊缺商品的庫存。
從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進口貿易指數上升了22.7%,宋國青估算,以能購買的貨物計算,一萬四千億外匯儲備一年之內貶值兩千六百億美元。“這與通貨膨脹情況下把錢存銀行是一個道理。”宋國青認為,之前的商品價格上漲對中國造成的危害要大于金融危機。而在9月份價格下跌后,石油進口一個月可能就省40億、50億美元。他建議,企業可以在商品下行的通道里借機增加庫存。“等鐵礦石跌到200塊錢一噸,那時候拿著錢買貨多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