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箱正在等待處理的“問題奶”,正因為人為添加了讓人聞之色變的三聚氰胺,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營養價值,相反,它們的處理問題成為了禍害,避之則吉。業內人士表示,液態奶的處理有難度:“我們自己是沒辦法處理的,因為這些問題奶不管丟棄在哪里都可能污染環境或食物鏈,所以要花錢交給一些機構來處理,這筆費用相當龐大。”原本好好的牛奶居然連安生做垃圾的權利都被剝奪了,給它們安葬的費用倒是不小,真是造孽,生產廠家難道不應該好好思量這一深刻的教訓嗎?思量當然是不夠的,問題擺在面前——處理“問題液態奶”成本高難度大,行動最實際。
廣州市政府無疑正視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國家雖然出臺了規定允許“問題奶”進行深度填埋,但是每天的填埋量是有限制的,否則依然會在地底成為污染源,而且“問題奶”埋了就埋了,不存在任何利用的價值和可能。如何能夠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這涉及到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價值。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人的發展同資源的消耗、環境的退化、生態的脅迫等聯系在一起,更是踐行科學發展觀應緊緊圍繞的主線。廣州市為了保證更快的銷毀速度,在深度填埋的基礎上,尋求了更環保的銷毀方法——使用磚廠和水泥廠的高溫爐窯,將“問題奶”造成磚或水泥。此種方法不僅環保可行,而且成功地廢物利用,平衡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至少這些“問題奶”能在磚頭和水泥處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所。這與本報前幾天發表的《問題蛋奶是否只有銷毀之一途》一文設想的利用“問題蛋”制作“特殊配方的三合土”,不正有異曲同工之妙么?
對于“問題奶”更環保的處理方法已經找到,手段亦日漸成熟,但政府部門鼓勵、刺激乃至強制奶業公司處理這些“問題奶”恐怕仍需進一步的措施。廣州市政府五部門終于開始聯手出面填埋“問題奶”,然而,尚有多少“問題奶”仍在監管之外、又有多少“問題奶”僥幸逃離于被銷毀之列,不得而知。如果僅寄希望于企業能固守社會責任而把一切問題解決,那么,今天的牛奶也就不會走上凄慘的“被銷毀”之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