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穆森認為,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他表示,發展節能技術和開發可再生能源這些低碳技術不是各國要面對的難題,而是解題的答案。他說,低碳技術至少能帶來3個方面的好處。首先,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需求,從而提高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系數;其次,通過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可以節省大量的傳統能源;第三,節能環保產業本身就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具有相當豐厚的利潤,并能促進就業。
丹麥過去20多年實踐取得不錯的成效。數據顯示,從1980年到2000年,丹麥的GDP增長超過了60%(按2000年的不變價格水平計算),而能耗總量卻保持在1980年的水平。同時,丹麥一批從事節能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企業開始成長,從1996年到2006年,丹麥出口的高能效技術和設備增長了195%,這類出口在丹麥出口總額中的比例,比歐盟平均值高出了近50%。
麥肯錫咨詢公司也在中丹氣候變化大會上發表了最新研究報告《丹麥節能減排技術在華應用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綠色節能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兩大領域內,丹麥擁有世界領先的研發和應用經驗。具體來說,在綠色節能建筑方面,丹麥擁有被動建筑物設計、節能溫控系統、高效水泵技術等先進建筑節能技術;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丹麥基于酶的生物燃料技術和風能技術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減排潛力主要存在于工業(包括傳統電力行業)領域。但實際上,工業一般僅占減排量的45%,建筑節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以貢獻很大的減排潛力。丹麥阿科迪瑪建筑設計公司(Arkitema K/S)是丹麥乃至北歐最大的建筑設計師事務所,在可持續建筑的發展中,其被動式建筑設計理念,通過系統的建筑物優化設計,把特定的環保節能技術與房屋修建結合起來,通過采用隔熱建筑材料,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通風、朝向,適度運用太陽光等節能環保舉措,使建筑物本身具備保溫隔熱等功能,從而大大降低了供熱和制冷的能耗,減低了碳排放。據一項研究表明,北京地區高層住宅小區利用被動式建筑設計,包括圍護結構、利用花園進行氣溫分區、自然通風、合理利用窗戶采光等手段,可以節電69%,而這些設計的投資回報期為5年—9年。
據丹麥水泵企業格蘭富公司總裁Casten.Bjerg先生介紹,在建筑和制造工業領域,水泵的電耗占到總電耗的10%至20%,因此高效節能的水泵能實現節省電耗,降低碳排放等多項目標。格蘭富公司是第一批獲得我國國家節能認證的泵類企業,其生產的高效變頻水泵,采用先進的變頻技術,根據用水量的需求變化,自動調節水泵的工作狀態,從而實現水泵的節能降耗。據估算,在2020年,如果中國市場上所有的低效率水泵都由高效水泵代替,每年的碳減排可達到1.35億噸,節省的電費將達到1470億元人民幣。
不同于第二代生物乙醇技術,風能技術已經實現了產業化,并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清潔環保、可再生、易于獲得、儲量豐富、產業前景廣闊,風能的優點顯而易見。作為全球最大的風機生產商,丹麥維斯塔斯公司在此次會議上指出,風能是越來越具有成本競爭力的能源來源,而且其碳排放為零。
這五家丹麥企業為實現低碳經濟提供了技術可能。事實上,貫穿此次中丹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個訊息就是,可以在不損害GDP增長的同時,大力發展節能和清潔能源產業。這五家企業分別在各自的研討小組會上告訴與會者,建筑節能或清潔能源產業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也是一樁很好的商業投資。
從政府層面來說,丹麥政府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倡導者,不僅重視推介國內的綠色能源技術,還積極推動相關國際合作。2009年年底丹麥將在首都哥本哈根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COP15)。由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將于2012年到期,因而如何在“后京都議定書”時代達成一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公約,便成為了全球各方關注的話題。丹麥作為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主辦方,認為2009年底的這次會議是2012年前達成這項公約的最好時機,因為一項公約從達成到各國批準生效,一般還需要兩三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