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首次開展天然氣市場化調峰交易。中石油、中海油、申能集團、廣匯能源等公司共調配1億立方天然氣,投放于上海石油交易所天然氣現貨競買平臺,以解決夏季天然氣調峰需求。交易為期三個月,首日成交3960噸,成交價格區間為4650-4750元/噸。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交易量不大,但對以市場化方式形成天然氣價格是一次極為有益的嘗試和邁進,并有利于在上海形成天然氣現貨的定價中心。而這一時期進行的調峰也有利于中石油、中海油等供氣方增加銷售渠道,在夏季用氣低谷時穩定輸氣量,保證天然氣輸送系統的安全運行。
價改挺進一大步
“雖然從交易量上看是很小的一步,但對于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卻是一大步。”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大學天然氣問題專家劉毅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種通過多個市場主體,以競價手段形成天然氣價格的方式,可謂我國以市場化方式形成天然氣價格的一次有益摸索。
2011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宣布在廣東、廣西兩地開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試點。根據規劃,我國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擬通過“市場凈回值”的定價方法,以市場競爭形成的可替代能源價格為基礎,折算相應的天然氣價格。
“試點實施時曾提出,廣東、廣西天然氣門站價格將選取上海市場作為計價基準點。但基準點的價格怎么定,當時并不明確,這次的嘗試可以說更為明晰了。”劉毅軍同時指出,這樣的交易有利于在上海形成天然氣現貨交易中心,對未來天然氣期貨合約的定價也具有參考意義。
而對于目前正在進行的試點,劉毅軍認為,這有利于進口資源進入國內市場并銷售出去,對于保持一個相對合理的供給機制有積極意義。“可選擇一些經濟承受能力比較強、其他矛盾較小的地區,在上輪調價因素已經化解、居民心理上也覺得時間差不多的時候,考慮推廣試點。”他稱。
今年5月,中石油集團董事長蔣潔敏在出席中石油股東大會間隙曾對媒體透露,在天然氣價格機制全面推廣前,可能會出臺過渡性天然氣價格或機制;天然氣價改將擇機而動。
增加銷售渠道
“若交易成功,可以給公司增加新的銷售渠道,提高天然氣下游需求量,從而使公司整個天然氣管網內的輸氣量增加,系統的安全壓力就會小很多。而從市場效益角度來看,還要看最終交易量有多大。”中石油內部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這樣評價道。
據了解,由于我國天然氣主要通過管道運輸,因此需要保證一定的輸氣量來維持一個安全氣壓。此外,天然氣井也需每天保證一定的出氣量來維持安全生產。因此,對于天然氣供應方而言,需要時刻維持輸氣量在一定限度內,以保證安全運行。
“夏季一般是用氣低谷,因此現在的調峰需求主要是供給充裕導致的,形成的交易價格也可能相對較低。”民族證券分析師認為,對于供應方如中石油、中海油而言,現在是希望有用戶來消化富余的氣,因此價格會相對較低。而需求方以較低價格購得天然氣后,可通過液化或加壓等手段儲存起來,等冬季需要大量用氣時使用。
不過,上述中石油人士認為,由于現在天然氣價格是管控的,若根據市場化方式解決臨時需求,也可能形成“市場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