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新聞網
關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大規模裁員的傳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程機械行業持續低迷的狀況是否真的影響到了三一的經營狀況?今年以來,三一裁員真相幾何?帶著這些疑問,中新網記者6日晚間專訪了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
“裁員30%絕對不存在”
“裁員30%絕對不存在。”唐修國肯定地回應記者,并表示不能把人員的流動簡單等同于裁員。他接著說,招聘一個員工,公司至少需要培訓3個月,有些工種至少需要6個月,人力資源的成本非常大,人員的不穩定對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損失。
據三一集團人力資源部數據顯示,目前集團共有員工約5.7萬人,今年上半年新招聘員工3000多人,同時主動或非主動離職人員比率同往年持平,達3000人左右;另因三一銷售模式轉變,3000多人由三一員工轉制成為代理商。此前,截至2011年底三一集團員工人數約為6萬人。
唐修國說,人力成本僅占銷售額的5%,公司沒必要為這5%的成本進行大規模裁員。但對于業績差、反復培訓不合格的人員,公司必然會淘汰。
同時,三一今年實行機構改革將部分職能總部人員調至事業部,或引起部分員工不滿。唐修國認為,把資源配置到最有價值的地方是一個企業的必然經營邏輯。骨干人員要向增值業務傾斜,解決人浮于事的現象。“未來的總部會更加精干。”
另一方面,三一今年控制了招聘人員的數量。唐修國說,在行業整體發展下滑的背景下,三一停止了一般性人員的招聘。這也從一定程度讓人“誤會”三一裁員。來自三一集團人力資源部消息,往年集團每月招聘人數約為1000人,今年減少一半。下半年預計招聘人數將繼續控制。
在三一解聘的人員中,許多是在半年考核中被評為C類的不合格員工。人力資源部負責人坦言,過去由于人員缺乏考核較松,現在提高了要求,不免引發員工不滿。
“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市場需求量大、行業形勢看好,三一長期處于缺人和不斷招人的狀態。隨著宏觀調控和行業處于整體下滑態勢,三一開始思考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型。
在唐修國看來,即使行業處于20%的負增長,仍有超過4000億的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立足發展就需要有高質量的產品,需要在市場、研發及精益化方面下工夫。而這些都需要增加人,并非減少人。
“我們目前有5.7萬員工,按照生產需求也需要6萬左右員工。但這并不意味著崗位平衡。”唐修國說,過去由于長期處于人才供小于求的狀況,所以對人員素質降低了要求?,F在因為大環境有了短暫“休養生息”的時間,我們需要提高員工質素,進行大規模培訓,創造“人才工廠”,即像工廠一樣造就人才。
將研發人員安排到一線熟悉和了解機械構造,并學習修理機器便是唐修國口中“人才工廠”計劃的一部分。這種做法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并由此引發了一些年輕研發人員到社保部門討說法,甚至表示自己變形降為“一線工人”。
唐修國對此并不贊同。“我們不可能讓研發工程師當一線工人。但是如果研發工程師連拆裝機器都不會,連機器的基本構造都不會,如何進行貼近實際的創造和研發。”
“對行業前景充滿信心”
從去年4月份開始,伴隨國家的宏觀調控,此前爆發式增長的工程機械市場開始出現持續低迷現象,至今未現轉機。數據顯示,繼前4個月持續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機械壓路機、裝載機、推土機和挖掘機銷量同比分別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
當行業不景氣和裁員風波疊加時,人們對于三一的關注更甚一籌。與輿論一片質疑聲截然不同的是,唐修國十分看好行業和自己企業的前景。
據透露,今年1-6月份,三一重工泵送發展勢頭良好,長臂架泵車供不應求;挖機的市場份額由去年的12.2%增長到今年的18%左右,出口增長了120%;起重機市場份額有去年的14%增長到了21%,出口增加60%以上。1-6月份,三一集團所有產品出口同比增長130% 。國際業務方面,三一在完成對普茨邁斯特的并購后,其業務增長超過10%。
唐修國更是大方亮出“家底”: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賬上現金達到160億,預期明年的形勢會更加好。三一今年將沖擊銷售額1000億元,明年目標為1200億至1300億元。“但作為企業,我們會堅持量入為出的預算原則,緊扣宏觀形勢制定自己的策略。”
三一是中國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集團的核心企業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是中國股權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實現全流通的企業。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215.84億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圍FT全球500強,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機械企業。(記者 劉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