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本報 作者: 本報記者 任奕奕 發布時間: 2012年7月12日
核心提示:“十一五”時期,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克服了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保持年增速15.57%的水平,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的電子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突破。
基于移動互聯的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十二五”時期,電子信息制造業要把轉型升級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把創新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大力提升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不僅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將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搶占未來技術和產業競爭制高點,巴西、俄羅斯、印度等國也著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在全球范圍內更趨激烈。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否發達,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將“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并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堅持創新引領、融合發展,攻克核心關鍵技術,深化技術和產品應用,積極拓展國內需求,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為實現這一要求,電子信息制造業確立了以轉型升級為主線,堅持創新引領、應用驅動、融合發展的指導思想。其中,應用驅動和融合發展是這次《規劃》的亮點。
以應用驅動為關鍵支撐
要全面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技術應用的需求,就必須堅持應用導向,必須提升系統性的技術支撐能力。
《規劃》明確,要堅持把應用驅動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重點發展機床電子、汽車電子、醫療電子、金融電子、電力電子等量大面廣、拉動作用強的產品,形成產業新增長點。
比如,在機床電子領域,要突破數控系統現場總線、通信協議、高速伺服驅動等技術;在汽車電子領域,要加快發展車載網絡、動力電池及管理控制系統、動力總成控制系統和車用芯片;在醫療電子領域,要突破數字化醫學影像診斷系統、醫用傳感器、治療微系統等的自主研制。
通過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推廣應用,從而提高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提升設備的利用效率,促進資源節約型生產方式的形成。
當前,在傳感、移動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正在產生具有全球特征的新業態。
據此,《規劃》提出,我國要抓住機遇期,在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領域的過程中,形成一批可快速帶動產業增長的關鍵應用。
以融合發展為重要途徑
隨著信息產業內行業邊界逐漸模糊,融合發展已成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和重要途徑。制造業、軟件業、運營業與內容服務業加速融合,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都對傳統產業體系帶來了猛烈沖擊。
在此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引導并加快產業鏈垂直整合的進程,就成為了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當然之舉。
國際領先企業紛紛立足內容及服務環節,加快產業鏈整合,以爭奪產業鏈主導權。這既為我國帶來發展的新機遇、新空間,也使我國面臨著新一輪技術及市場壟斷的嚴峻挑戰。
《規劃》立足于產業鏈各環節,根據不同領域產業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各行業、各領域發展的重點。比如,在整機價值鏈提升工程領域,主要目標在于通過多種路徑提升整機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包括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品牌建設三個方面,涉及到計算機、視聽產品、通信終端等領域。
以創新引領為根本動力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規模持續擴大,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0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銷售收入實現6.39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速15.57%;工業增加值達到1.40萬億元;彩電、手機、計算機、多種電子元器件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依然面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包括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仍處價值鏈中低端、研發投入強度低且投向目標較分散、產業政策環境亟待完善、內需帶動機制尚未健全等。
針對于此,《規劃》提出必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完善創新鏈條,提升價值鏈。具體來說,一方面要集中資源,中央和地方聯動,加大對管理水平先進、創新能力強、規模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為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營造全生命周期的創新環境。
《規劃》提出,到2015年,電子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超過5%;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關鍵元器件、重要電子材料及電子專用設備儀器等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具體到實施過程中,要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重大工程為抓手,加大研發投入,著力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不斷積累原始創新能力,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