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特別強調要提升小型微型企業的創新能力,以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作為重點,加強小型微型企業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運用和管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已取得成績的小微企業,多數是企業的創新力、質量管理和人才培養等基本功比較扎實,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一席之地。
創新能力謀求生存空間
“即將到來的產業革命的新趨勢是制造革命。所謂制造革命的本質是智能化制造與數字化服務在信息平臺上的高度融合。呈現出服務提供方式的創新推動制造技術與組織方式的創新。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小微企業,包括制造業小微企業與服務業小微企業具有幾乎無盡的創新空間與創新潛力。”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新奎如此詮釋著小微企業的創新需求。
記者從全國工商聯開展的全國性小微企業“保生存謀發展”調研活動中了解到,雖然傳統產業中多數小微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尤其在初創時期,“保生存”的壓力很大,如履薄冰,但難能可貴的是仍有一批小微企業堅持科技創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研發出高、精、尖的產品和技術尋求市場突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如深圳一電科技公司是一家持續依托科技研發,成功實現轉型升級、快速增長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連續多年把銷售收入的近10%投入研發,從而申請專利超過500項,擁有了無線音頻視頻傳輸、圖像處理和智能控制三大核心技術,成為全球惟一一家專業研發生產非手持拍攝設備的企業,具備了研發生產一體化無人飛機的能力。
企業創新力的提升除了自身努力外,還需要公共服務體系支撐。據蘇州市副市長浦榮皋介紹,蘇州市目前共有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園、科技園)56家,在孵企業3000余家。省級以上開發區17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0個。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臺50個,其中國家級服務平臺17個。這些孵化器、開發區、服務平臺已成為該市中小和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主陣地。目前,全市民營科技企業超過5000家。2011年,全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02164件和77281件,均為全國第一,其中企業占比均超過85%。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告訴記者,在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國家提出了到2015年,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個為小微企業服務的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重點培育和認定500個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
質量管理提升品牌誠信
小微企業之所以出現融資難,金融機構固然要改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小型微型企業還要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提高企業誠信度和品牌競爭力。5月8日至14日,在中組部、工信部、國家行政學院聯合舉辦的我國首次“省部級領導干部中小企業發展研討班”上,來自全國各地學員們認為,小微企業要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就要落實小型微型企業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開展質量承諾活動。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指導,引導小型微型企業創建自主品牌。
據介紹,山東榮成普利姆皮草公司是一家從進口300只獺兔起家的小微企業,但通過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在國內領先成功繁育法系原種獺兔,并從單一飼養繁育種兔向毛皮精深加工銷售發展,創立了“普利姆”品牌,從而在業內贏得了“獺兔王”的美譽。
競爭力還來自于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源于小微企業進入新興產業,進行轉型升級的探索。一批小微企業充分發揮市場反應靈敏、決策靈活的優勢,積極進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獲得發展先機。廣東益德環保科技公司主要開發以植物淀粉為原料的全生物降解新材料及其制品,能確保廢棄后1年內全部實現生物降解,是傳統塑料制品的理想替代品。2009年,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成為哈佛大學、麥當勞的首選用品,并與法國航空公司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
人才培養鑄就發展之基
山東日照冠清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26人的微型企業,2008年在國家惠農政策及相關培訓的支持帶動下,牽頭組織117戶茶農參股出資100萬元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采摘、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不僅提高了生產標準化水平,還提高了茶葉產量和質量。這種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生產模式帶動周邊2000余戶茶農走上致富之路,戶均增收近2000元。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司長鄭昕表示,在提升企業自身素質方面,要加大對小微企業職工職業培訓的支持力度,提高員工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要繼續實施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以小型微型企業為重點,每年培訓50萬名經營管理人員和創業者。
據全國工商聯介紹,全國各級商會在用工方面,通過組織招聘會以及動員學校、企業和社會各界力量加大專業培訓力度等形式,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人員支撐。天津互聯網商會為解決會員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加強與市內各大高校的協調,兩年中組織了20多場校園專場招聘會。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福永商會是一個街道商會,多年來與安徽池州學院創建“定點專業班”,與西安亞歐學院簽訂“預就業”人才培養實施協議,與韶關高級技工學校、寶安職業技術學校等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為小微企業輸送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