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一批國家高新區呱呱墜地。20年間,在國家火炬計劃的指導下,國家高新區始終高舉創新的旗幟,20年開拓進取,風雨兼程,譜寫了一段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壯麗篇章,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畫卷,奏響了一曲自主創新的凱歌。
“經過20年的發展,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作為國家高新區建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表示,“國家高新區最大的貢獻在于,探索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是一個開拓者,一個示范者。”
與高新區結下不解之緣
“建設國家高新區是在鄧小平同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偉大號召指引下,黨中央、國務院為貫徹改革開放總方針,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科技和產業布局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徐冠華表示。
“國家高新區在起步階段經歷了艱苦奮斗的過程。”徐冠華回憶說。199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徐冠華調任國家科委副主任,而當時在科技體制改革、科技與經濟結合方面尋求突破的火炬計劃正在他的主管范圍之內。從此,徐冠華便與國家高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對國家高新區的感情很深很深。”在6年的副主任、副部長和6年的部長任期內,徐冠華對國家高新區發展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任副部長時幾乎每周都到各地的國家高新區調研、考察,看到高新區生機勃勃、高速發展、人氣旺盛,就會備受鼓舞。”徐冠華把到國家高新區考察稱作“充電”,而每次“充電”之后就會感到精力充沛,他對國家高新區的感情可見一斑。
那一段時間,50多個國家高新區幾乎都留下了徐冠華的足跡。擔任科技部部長之后,工作領域更寬了,責任更大了,但在徐冠華腦子里,國家高新區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看到國家高新區內一批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企業迅速成長,看到一個個高新技術的企業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迅速崛起,充滿了自主創新的活力,徐冠華感到非常欣慰。但他也看到一些國家高新區走單純招商引資的道路,瀕臨發展的盡頭。2001年,徐冠華提出了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和實現“五個轉變”的要求,核心是要實現從注重招商引資和優惠政策的外延式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內涵式發展轉變。這“五個轉變”后來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五個轉變”的雛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不少思想也是從國家高新區的發展經驗中得來的。
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
“國家高新區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在計劃經濟的改革過程當中,探索了一條市場化的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是實際可行的道路。”徐冠華說。
徐冠華表示,國家高新區著眼于市場需求、國家目標和產業特點,創造局部優化的環境,充分集成各方面資源和力量,推動高新技術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之路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首先,明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徐冠華表示,企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薈萃人才的主體。高新區是企業的載體,是開展研發和創新活動的平臺,是創新創業人才的棲息地。國家高新區的發展戰略、管理模式、政策法規自覺地以企業為中心,充分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把工作重點放在營造環境、構筑公共創新平臺、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和發展投融資機構等方面,全力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做好相關服務。“絕大多數高新區都是從一片荒地上或幾條舊街道創造了今天的輝煌,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企業通過持續創新形成的自主發展的力量。國家高新區未來的建設與發展仍然需要集聚這種力量,依靠這股力量,釋放這股力量。”徐冠華說。
其次,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世界各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實踐表明,高新技術中小企業是產業技術進步的原生力量和前鋒,大企業都是從小到大、大浪淘沙、滾動發展起來的,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發展的基本規律。國外的惠普、英特爾、微軟、雅虎、戴爾等,我國的華為、聯想、海爾等企業的崛起都是如此。”徐冠華表示,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業有著特有的優勢。他們對市場更敏感,更容易把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結合起來,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周期短、技術更新快、人才依賴度高等特點,是一個國家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國民經濟長遠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增長點。多年來,科技部門與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立業、成長壯大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如對民營科技企業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工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養了一支有生力量。
第三,以特色化、集群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通過發展高科技產業集群,培育新興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區域、一個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重要模式。“實踐證明,只要政府調控和市場競爭這兩個手段運用得當,即使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以通過產業集群方式,匯聚并融合各方面資源和積極力量,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徐冠華表示,國家高新區正是充分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采取了諸如依據產業鏈進行規劃設計、聚集重點項目和企業、發展專業性孵化器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出臺突出重點目標的產業政策等措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局部優化的產業化環境。“可以說,國家高新區順應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大潮,在特色化、集群化進程中走出一條既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又能利用區域資源優勢的創新發展之路”。
第四,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服務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必然面臨著諸如要素條件、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制約。對此,中央各部門形成共識,密切配合,各地方黨委政府把高新區建設作為當地經濟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走出了一條中央與地方聯動共建的發展道路。”徐冠華表示,國家有關部門的科技計劃、建設發展計劃都積極支持高新區的發展。國家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有效緩解了科技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這些經驗體會,歸結起來就是必須按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律,持續地創造局部優化的環境,集聚各方面的力量,培育自主創新、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實現后來居上、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徐冠華說。
發揮高新區示范引領作用
“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家高新區是一個開拓者,一個示范者。”徐冠華表示,“地方對高新區抱了很大希望,希望它能成為經濟的增長點和GDP增長的發動機。而我更看重高新區的示范和帶動作用,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徐冠華認為,高新區在優化局部環境、實現聚集效應方面形成了非常難得的經驗,高新區的作用更多的是自主創新的示范基地和帶動未來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因此,對待高新區,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要放眼長遠。
徐冠華表示,國家高新區不同于一般開發區之處,就在于它要為所在地方和國家的長期發展提供動力。首先,國家高新區是成就大企業的搖籃,因為企業從小到大、大浪淘沙、滾動發展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具有競爭力企業的主要途徑。“高新區就是為未來大企業的創業成長提供一個局部良好的小環境,使一些中小企業源源不斷地成長起來”。
其次,國家高新區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的經驗,為其他地方加快科技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供有效模式和有益的參照。“比如我們很多地方都在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將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結合,就是在借鑒這方面的經驗。這種經驗的輸出是高新區更為重要的貢獻,它會在正確的方向上加快所在地方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速度。”徐冠華表示。
同時,國家高新區集成了各方面資源,勢必產生新的聚集效應,各種創新要素的結合對高新區外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溢出效應,這些效應從長遠來看,會給所在城市和周邊區域帶來難以計數的、有形或無形的財富。“所以,越是從長計議規劃和支持高新區的發展,就越是能收獲更多的創新和發展的果實。”徐冠華說。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步入攻堅階段。國家高新區又一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作為國家高新區,必須以承擔歷史使命、實現國家戰略為己任,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徐冠華表示,希望國家高新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更加突出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