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劉傳書 韓義雷
深化科體改革
編者按 如果說,全球化給了“中國模式”一次歷史機遇,那么,金融危機同樣是歷史賜予“中國模式”重新自我審視的機會。面對轉型與升級,中國改革最前沿深圳,從政府管理體制入手,進行著新一輪改革。重建獨立科技主管部門,把“科技”“創新”融合在一起。深圳,以超乎想象的勇氣,以敏銳深遠的眼光,堅持在改革中豎起創新大旗,為中國探索一條面向未來的道路。
深圳再一次站在了浪尖上。
2012年2月10日,無論后人怎樣書寫歷史,都很難不為這一天留下一筆。
在時隔兩年之后,深圳重建獨立的科技主管部門科技創新委員會,在這一天“現身江湖”。
就在兩年之前,深圳市政府進行了一項震驚全國的改革——向政府機構動手,46個部門減至31個。就在這一次,科技和信息局被并入科工貿信委,深圳獨立的科技主管部門消失了。
短短兩年之后,深圳人再一次震動全國——他們以超乎想象的勇氣,對當年成立的部分機構進行了再一次改革。
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這一次,深圳不但重建了獨立的科技主管部門,還沖破了只以“科技”命名主管部門的傳統。把“科技”“創新”兩個元素,融合在一個政府部門里,以求在未來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
這是轉型中國的呼喚。
一個城市,一個區域,一個國家,在經歷若干年引進之后,打碎了精神枷鎖,戰勝了饑餓惶恐,開始由“制造車間”向“創新中心”邁進。
這是中國崛起的探索。
當年中國南部的邊陲小鎮,再次睜眼看世界——鏈接全球資源,瞄準發展前沿,尋找再接再厲的動力,新一代中國人唱響了中國創新的強音。
每個時代都有她的靈魂——這個時代的靈魂就是改革,就是創新。
深圳科技創新委的成立,在中國旗幟鮮明地豎起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大旗。
在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圖景里,自主創新注定會指引未來中國前進的方向。
完成總書記的重托:當好推動科學發展的排頭兵
厲偉忘不了去年的深圳“兩會”。
正是在那次會議上,他和其余9位政協委員一起,提交了一份石破天驚的提案。
在這份編號“20110042號”的提案中,他們滿懷深情地寫到,經過30年發展,深圳成為第一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但深圳的自主創新也面臨挑戰和不足。
在深圳打拼了20年,厲偉深切意識到,到了改變的時候,“建議深圳市政府在全國率先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
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的社會角色,讓他常年和科技型企業打交道,這也讓他體會到“引領全社會理解向往創新、鼓勵支持創新、參與打造創新”是一件“苦差事”。
“我們提出要成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就是希望對深圳機構改革進行深化與完善。”在厲偉看來,這也是“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宣告深圳的創新勇氣與決心”“這是中國走向新時代的標志”。
在這10位委員中,占比最大的是企業家,他們中間既有做實業的,也有做金融的。
這讓這份提案的意義非比尋常。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過去30年,在經濟上發力,依靠的正是這些企業家,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創造了震驚世界的“深圳速度”。
不過,無法回避的是,改革者總是最先遇到深化改革的問題。
在新世紀第二個10年到來的時候,隨著制造業轉移浪潮的漸漸遠離,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的持續動蕩,一直靠外向型打天下的深圳遭遇挑戰。
今年一季度,深圳規模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等七大經濟指標出現負增長。一些企業家甚至抱怨:“深圳發展形勢比金融危機時還嚴峻。”
改革先鋒深圳在全國率先遇到了科學發展的瓶頸。
“深圳已經過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時代,需要理性的改革和決策問責。”直面發展中的問題,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提出,“希望通過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領域重點環節的突破,帶來其他領域改革的推進”。
這正和國家的期望相吻合。
在深圳3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深圳要“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完成總書記的重托,深圳的使命就是突圍,就是再次“殺出一條路來”。
探尋深圳的發展軌跡,從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沙漠”,到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試點,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高新產業健康發展,一直是深圳著力下好的一步棋。
面向21世紀下一個10年,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道路,正是深圳,正是中國,對于客觀規律的尊重。
正如眾多經濟學家所描述的,在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調整的關鍵時刻,只有走自主創新道路,才能減少資源消耗,才能提高科技、人力和資本的使用效率,才能重新贏得發展優勢。
成立科技創新委,深圳向外界傳遞著一個鮮明的信號: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城市”緊密聯系。
深圳市市長許勤說得很清楚,科技創新委“承載著城市精神、城市希望,承載著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責任、新作為,承載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動力源泉”。
把顛倒的改革再顛倒過來:科技創新融合大勢所趨
一年前公司已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總經理卻一直蒙在鼓里。
朱壽會成了這個不幸的人,“在接到科技創新委的電話之前,我們還在準備著重新申報的材料”。
他所在的深圳市綠蛙生物科技公司,主要從事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術的開發。
經過6年持續攻關,綠蛙公司成功提取并研制出了綠蛙無毒膠合劑。徹底改寫了150年來世界上使用傳統化學膠合劑——依靠甲醛、苯等a有害化學物質制造的歷史。
“公司在2011年年初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今年科技創新委成立后才拿到認定牌證。”
這讓朱壽會一時難以接受:“過去的主管部門,怎么就不知道通知我們一聲呢?”
在他的抱怨中,今年年初被拆分的科工貿信委又被重新提起。
時間回到2009年,針對創新型城市建設,深圳進行了一輪改革。
原有的科技和信息局與貿工局、高新辦、保稅區管理局等6個政府職能部門,全部納入新成立的科工貿信委。在此次合并后,深圳獨立的科技主管部門,被劃入了這個工業“巨無霸”中。
成立科工貿信委,深圳的重要意圖是統籌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各項資源。不過事與愿違,就像該委一位處長告訴記者的,全委最多時有500多人,“連副主任都認不全”。
2011年一次重要活動中,一位副主任幾次把該委全稱說錯。臺下有人發笑,他只好解釋:“名字太長了。”內部人士尚且如此,外面的人就更難看清科工貿信委了。
從科技局到科工貿信委,深圳的改革一直把“科”放在首位,目的不言自明。但因為職能構成復雜,相關部門定位不夠清晰,該委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的能力相對薄弱。同時,這樣一個龐大的新生體,很難在國家現有行政體系中找到對應管理機構,這也弱化了國家從全局角度進行統籌協調的力度。這恰恰是著力推進自主創新的深圳需要強化的。
在深圳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馬敬仁看來:“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深圳最具有代表性的領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對科技的依存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這樣一個密切關系未來發展的工作,應由單獨的部門加以重視、推進。”
經過現實的磨礪,深圳管理層生出了同樣的念頭。
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高國輝,這樣解釋這次新的改革:“為適應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碰到問題就必須改,如果接著還有問題,就繼續深化改革,一定要把整個政府部門調整得更加適合。”
在參加科技創新委揭牌儀式時,科技部副部長陳小婭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大膽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決定設立科技創新委員會,這在全國是首例,產生的影響將是重大而深遠的。
從職能上分析,科技創新委加掛深圳高新區管委會的牌子,承擔有關科技行政管理、高新技術企業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服務職責,承擔科技成果評審和科技創新獎評定等職能。
從人員數量上分析,在政府機構和人員嚴格控制的當下,深圳科技創新委編制90人,相比兩年前科技信息局的60人,可謂大幅增加。
把顛倒的改革再顛倒過來,進一步強化科技和創新的融合,深圳市都會城市研究院院長高海燕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過去簡單橫向拼湊式機構改革的一種糾正,同時表明深圳在城市戰略上對高科技產業的情有獨鐘。”
朱壽會笑了,在不知不覺間,他成了深圳新一輪改革的受益者。
“科技創新委這個新設機構,相比傳統的科技局,統籌協調的能力更強;相比科工貿信委,職能構成相對集中。因此,他們對科技型企業的服務更專業、對科技與創新的理解更到位。”
一場事關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職能轉向創新體系系統設計
6月18日一早,科技日報記者如約來到深圳市科技創新委,采訪“掌門人”陸健。結果他遲到了1個小時。
“ 對不住啊,讓你久等了。我臨時改道去了市委組織部。”陸健忙不迭地道歉并解釋,“深圳大學要引進一名校長,他們要和科技創新委商議人選。”
沒想到,我們的采訪進行到一半,他又被請走了,“要商量多個管理部門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聯席會議的意見”。
引進大學校長,涉及深圳學科布局,學術布局,深圳科技創新委的意見很重要,組織部很看重;深圳的產業發展,需要科技創新支撐,更是科技創新委職責所在。
這個重建獨立科技主管部門,確實有其不同凡響之處。
相比各地科技局相對單純地抓科技,深圳科技創新委要做的更多,包括創新與科技融合、科技與產業互動諸多方面,更加注重創新體系的系統設計和創新生態體系建設。
今年3月,國家啟動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4月,深圳成立了由金融、科技、財政、稅務等10多個部門組成的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就設在科技創新委;6月,深圳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在科技創新委掛牌。
“通過這一平臺,深圳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財政科技資金投入方式,加強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有效引導社會資源不斷投入科技創新。”根據陸健透露,“目前,科技創新委已經摸清了全市科技金融服務情況,正在制定未來3年的行動計劃。”
與眾不同的科技創新委,讓深圳企業家看到了創新的希望。
“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掛牌,這是深圳科技金融試點城市建設邁出的重要步伐,標志著科技金融結合將向縱深開展,并向全市鋪開。這對深圳科技企業和科技產業都是重大利好。”深圳高新技術企業科陸電子董事長饒陸華,感受到了科技創新委的力量,“科技創新委優化了深圳的創新生態。有沒有科技創新委,深圳創新環境建設真的不一樣。”
在改革開放的30余年里,中國逐步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一個政府主導下的、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如今,隨著中國日漸崛起,面對新一輪國際競爭,未來之路該怎么走,成為新一代中國人的必答題。今日的深圳正在嘗試著解答。
“在我國現階段,沒有政府部門主導,建設創新生態體系是非常困難的。在經濟轉型背景下,深圳科技創新委的成立,為全國各級政府體制創新和職能轉變做出了榜樣。”長期從事科技創新服務工作,鮑信先博士這樣感慨。
“深圳又將創造一個‘全國率先’,更為關鍵的是,政府重心轉移到為企業提供鼎力支持和優質服務上。”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祥認為,“這種觀念性的變化,將對深圳,乃至整個中國,自主創新戰略帶來深遠影響。”
對于深圳的先行先試,經濟學家陳清泰提出了更為長遠的希望:“從政府職能轉變方面看,深圳這些年一直走在全國前面,始終把著眼點放在產業鏈創新上。在今后的發展中,深圳應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在創新發展中的關系,把政府資源投放重點、政府創新工作重點更多集中到公共平臺的建設、共性技術的研發、公共服務等方面,管好政府該管的事,對不該管的事進一步放手。”
在中國豎起協同創新的旗幟:面向未來需要大科技觀
生存在大時代的改革者并不孤獨。
2011年7月,建立科技創新委的論證,在深圳進行得如火如荼。
在改革與否的關鍵時刻,一河之隔的香港,也在推進類似改革。這讓深圳改革者新增出幾分膽氣來。
那時的香港,輿論沸騰,無數閃光燈,拋開了流行風尚,聚焦在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上。
“科技、產業、經濟等發展息息相關。”香港特區商務及經濟局局長蘇錦梁認為,“有關政策及措施由同一政策局統籌和推行,不但可集中資源,更能有效地產生協同效應。”
按照初步設想,香港商務及經濟局下轄的創新科技署,將升格為創新及科技局。
強化自主創新,強化科技管理,強化轉型升級,強化統籌協調,成為香港和深圳,這對隔江相望的兄弟城市的共識。
作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新生兒,深圳科技創新委綜合了“科技”和“創新”要素,統籌了科技局、高新區等部門的職能,這讓它生來就對跨部門、跨領域、跨區域進行協同創新具有強烈的認同感。
制定發展民生科技的政策措施,圍繞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體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區建設、人口與計劃生育等社會建設領域,組織實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為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保障。
與衛生和人口委合作開展人口與健康的科研,提高本地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與住建局聯手推進住宅科技計劃,研究住宅產業化和標準化道路;
與人居委合作推進城市水體、大氣、土壤、噪聲、廢棄物、化學品、機動車等污染防治技術的研發及其產業化。
“把科技和創新兩個元素融入一個政府部門,科技創新委形成了一種協同創新的大科技觀。”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認為,“這是一個城市的一種全新的理念的體現。從深圳提升城市質量的角度,也說明深圳迫切需要通過創新實現增長,實現產業結構調整。面對未來,政府需要做進一步細化,完善績效評估機制,制定更具體一些的指標對創新的效果予以評估,以提升創新的積極性。”
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進行布局,深圳科技創新委加強與各部門的協同,通過實施“十城萬盞”“金太陽”“云計算”和“數字家庭”等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擴大市場應用需求;組織實施制造業數字化和信息化工程,促進制造業向高端領域發展;組織節能減排技術和裝備攻關,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發展科技服務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推進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
對于深圳重建獨立科技主管部門,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不同場合給予了肯定。在談到未來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時,萬鋼表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創新主體的能力建設;要推進協同創新,加強科技工作的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要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政策環境;要造就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要進一步擴大對外科技開放。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
深圳科技創新委的成立,在中國旗幟鮮明地豎起了協同創新的旗幟。
面對全球競爭,尚在傳統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中國,正在尋找成長壯大的路徑。
這是一個民族擺脫“魔咒”的抗爭;這是一種路途艱險卻一往無前的進軍。
在這場改革中,深圳科技創新委乃至整個中國,注定會遇到風雨。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已經上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創新中國注定會在磨礪中走向成熟。(記者 劉傳書 韓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