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 作者:袁貴仁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教育。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新發展黨的教育理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開創了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道路,既凝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經驗,又反映了世界教育發展規律,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理論,又體現了中國國情,既堅持了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又借鑒了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既繼承了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為推進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是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唯一正確道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教育優先發展之路
當今世界,隨著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面對更加激烈的挑戰,我們只有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先行開發,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把我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強國必先強教”的科學論斷,制定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作出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確把是否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作為檢驗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是否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十六大以來,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部署得到有效實施。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正在實現,推動教育優先發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學前教育加快發展,2011年全國幼兒園比2002年增加5.42萬所,在園人數增加了1388萬人,學前教育“短板”狀況大為改善。義務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2011年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實現“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中國領先于其他發展中人口大國實現“兩基”意義重大,這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標志性成果。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學率從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職業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分別占到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從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學生數量是中國的兩倍,2007年中國大學生數量是印度的兩倍。2010年,我國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億人,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為2010年的8930人,從業人員中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國已經從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人力資源大國,正在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實踐表明,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發展最根本的事業,優先發展教育是黨和國家提出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根本任務。必須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明確政府發展和管理教育的責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現教育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育人為本之路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青少年要擔負起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必須全面提高素質。當前,我國青少年的素質總體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勢下,青少年成長成才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創新型國家,給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聯網等傳媒中傳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教育必須把育人為本放在首位。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堅持以人為本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從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礎;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堅持全面發展,促進德智體美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十六大以來,中央專門就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等下發文件,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創新型人才、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等作出專門部署。各級各類學校深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引導學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規范,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大學生入黨踴躍,僅2010年一年就發展大學生黨員123.6萬人,占全國當年新發展黨員總數的40.2%。
實踐表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刻苦學習,艱苦奮斗,開拓創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過硬的專業素養、健康的身心素質,擔負起崇高的歷史使命。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改革創新之路
我國教育事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但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進一步解決好教育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學校辦學活力還不足、教育結構和布局還不盡合理等問題,實現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創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教育發展為了人民、教育發展依靠人民、教育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教育改革創新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了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具體舉措。強調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動發展,以改革提高質量,以改革增強活力,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加快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機制。明確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教育質量評價和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推進協同創新,擴大教育開放,通過改革創新辦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
十六大以來,中央加強對教育改革創新的頂層設計,組織實施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人才培養體制、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學校制度、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擴大教育開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縱深推進。逐步形成了國務院領導、省級人民政府負責統籌規劃實施、以縣級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理順和規范政府與學校的關系,形成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形成了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教育投入體制改革逐步推進,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財政制度,強化政府對公共教育的保障責任;改革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形成了義務教育由政府負全責、非義務教育階段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機制。加強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同步發展的教育對外開放格局。
實踐表明,改革創新是教育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發展的最鮮明標志,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的根本保證。必須始終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促進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后代,是人民群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教育公平始終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目標,但資源配置還不夠合理,教育發展還不夠均衡,群眾接受高質量教育的愿望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設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取向。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強調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確了促進教育公平的總體要求,強調以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為關鍵,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權利為基本要求,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重點,不斷加大推進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確了基本思路,強調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以發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強調要著力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加快縮小校際、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著力完善國家助學體系,切實解決特殊群體的上學問題,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著力促進教育制度規則公平,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堅持用規范管理維護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來,我國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全面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九年免費義務教育,惠及1.6億多適齡兒童。這一重大舉措,與取消農業稅、終結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一樣,都是惠及民生、載入史冊的巨大成就。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初步建立,每年資助近1.8億學生,保證了每個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26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益的營養改善計劃啟動實施,農民工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初步解決。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教育發展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縮小。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亂收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取得明顯效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實踐表明,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最偉大的工具”。促進教育公平,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懈的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根本目標。必須抓住機會公平這個關鍵,滿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權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
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質量之路
追求規模、搞外延擴張而對教育質量重視不夠,是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之一。立足我國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特征,順應國際教育發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質量確立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是時代的要求。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握世界教育發展趨勢,提出了提高教育質量的總體框架: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堅持規模與質量的統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緊緊依靠教師,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為提高教育質量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全面規劃提高教育質量的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了人才培養質量體系,建立國家教育質量標準和質量監測評估制度,推動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高中教育多樣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發展。學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學習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把教師隊伍作為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作為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來抓。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深入實施“師范生免費教育政策”、“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等,全國農村小學大專及以上學歷、初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分別從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10年的國家三大獎項中,高校獲獎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進一步提高,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發揮了支撐和引領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80%以上的研究人員和成果,在黨的理論創新和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中“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更加凸顯。
實踐表明,實現我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規模是基礎,質量是關鍵。提高教育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根本方針。必須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堅持規模和質量的統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
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站在歷史發展的新起點上,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不斷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