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5月30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全國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十二五”規劃》。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對《“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進行了解讀。
《“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
面臨三大創新任務
馮飛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目前面臨三大創新任務:技術創新、管理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
第一是技術創新。傳統產業拉項目爭投資,過于強調規模的擴張,各地方基本上都是這個套路。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果和傳統產業比,它最大的特點在于技術的不成熟,因此關鍵的問題是要把發展的精力放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上,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產業擴張,產業的成熟反過來又推動技術的進步。如果只是關注規模產業化,就會蘊含巨大的技術風險,可能被市場出現的新技術所淘汰。
第二是商業模式創新,一個產業不光是技術的創新,關鍵是商業模式,這個技術被市場接受,是因為有適合它的商業模式,即企業、消費者能夠雙贏的模式。很多技術在初期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而不被市場接受,難以形成大產業。“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兩翼,不能偏頗。”馮飛說。
第三是體制機制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其核心是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機制,把全社會的創造力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出來,這是完全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際上是在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方式和新的政府管理、支持方式。產業技術體系、技術進步和規模擴大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去的產業發展方式基本上是關注規模的擴張、投資的加大,靠低成本快速占領市場,始終鎖定在低端。現在的政策、體制,比較擅長傳統產業追求規模擴張的管理辦法,基本上是規模趕超型,但是要實現技術趕超,相關的制度還沒有形成,而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不是靠一兩點可以取得突破的,從準入、行業壁壘的破除,到政府行為方式的轉變等,都需要一系列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點的機制。
產業發展應交給市場
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是新能源中的風電、光伏、裝備制造等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馮飛認為,一方面這是產業發展的階段特點所決定的,產業發展的初期,適度的過剩是難以避免的;另一方面,還因為一些地方過于追求產業規模目標,導致規模不斷膨脹,再加上政府信息服務的欠缺,企業難以做到充沛信息基礎上的正確決策。
因此,政府要合理定位,不能把其目標放在單純的規模、數量的擴張上,在選擇戰略產業發展當中,地方政府應發揮地區特色,避免不合理的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管住政府,對市場行為少干預。如果說政府要有所作為的話,應注重對共性技術的開發支持,更加側重于地區區域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避免不合理的產能過剩。同時,政府要有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使投資者能夠在完備信息的基礎上作出正確選擇。
馮飛表示,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市場多一些還是政府多一些,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有分歧的,有些人認為由于它不成熟,因此政府的作用要大一些,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市場作用更大。這個產業最重要的是創新,是創新驅動型的產業,由市場主體激發它的活力是最關鍵的。
在馮飛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際上要發揮全社會的創造力,政府的適當支持比如資金的支持是必要的,但是要和社會投資結合起來,社會投資的好處是通過市場來選擇技術。
馮飛建議,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政府的資金可以和社會上比較活躍的私募股權投資、風險資本結合起來,一方面發揮社會資本市場選擇技術的機制,另一方面,政府資金有很重要的導向性的作用,會引導社會資金的跟進,能夠把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同時,在準入政策上不要光盯著規模,降低規模門檻,并使準入政策從關注經濟性向關注社會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