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經濟參考報
在國民經濟持續發展30多年之后,中國民間資本已經相當壯大,原來主要涉及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然不能滿足民營企業投資的需要,它們迫切需要開發新的領域,希望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一展身手,如重化工、重型機械、能源開發等等。其中煤化工產業由于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資源消耗多等原因,成為擋住民間資本進入的一道“玻璃門”。能否突破這道障礙,是考驗中央決策是否得到落實的試金石。
7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實施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各有關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部署,著眼于降低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條件,制定出臺了42項“新36條”的實施細則。這些細則在消除制約民間投資發展障礙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會議要求要在鐵路、市政、能源、電信、金融、衛生、教育等領域盡快推出一批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的重點項目,發揮示范帶動效應。這對有意參與新能源產業開發的民營企業而言 , 是 一 巨 大 利好。
專家指出,煤化工產業的主要產品是新型能源,進入該行業的企業需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從市場角度而言,生產規模不一定越大越好,只要有合理的規模,加上科學的管理機制,就會贏得生機,贏得主動。在最能體現規模效益的汽車業,既有年產量幾乎達到千萬輛的豐田、通用,也有年產僅千余輛的勞斯萊斯和法拉利,化工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長處。特別要指出的是,在市場競爭中民營企業可以充分發揮機制優勢,并借助資本市場,更容易進行企業重組和資源整合,能夠較快地實現產能擴張和結構優化,成功解決產業化和市場化問題。可以預計,在煤化工產業創新方面,民營企業在市場開拓和技術商業化上,能和大型國有企業形成優勢互補。
不得不提到的是,在現實中,民營企業進入煤化工產業的路徑并不十分通暢。在一些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實現能源資源開發和轉化本來是一件利國、利民、利地方的好事,但為了獲得煤炭勘探開采的權利,很多民企不得不花費每噸數十元,甚至近百元的“轉讓費”,人為增高了成本,推高了民營企業進入的門檻。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民營企業進入煤化工這類行業的條件已經大大改善。被勘探確認蘊藏3900億噸煤炭資源的新疆準東煤田,準東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幾個煤制氣項目即將獲得批準,這個項目是15個即將獲國家有關部門批準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之一。在準東煤化工示范基地的幾個煤制氣項目中的業主既有中石化、河南煤業這樣的大型國企,也有廣匯能源 這樣的民企。據了解,這是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擴大能源領域投資的實施意見》以來首個民企介入大型能源項目。
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民營企業都意識到技術才是自身發展根本,而不是僅僅靠拼規模參與市場競爭。事實上,在資本市場上,同時擁有資源和技術研發實力的企業更受到市場的青睞。擁有煤化工核心技術的企業以及相關服務企業、為煤化工提供工程設計及建設的工程類企業等輕資產類公司,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估值。
國信證券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十二五”我國現代煤化工項目實際投資額將達到8500億元,呈逐年增加趨勢,其中現代煤化工裝備需求達3800多億元,是投資受益最大的板塊。
隨著中央有關促進民營企業發展政策的落實,針對民營企業的人為障礙將會逐步消除。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精神的指引下,相信會有更多的民間資本成功介入煤化工產業,更多的民營企業成為新能源產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