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財經
2008年1月,世界銀行公布了《國際比較計劃》(ICP),報告中認為,按照舊的核算方法,中國GDP為8.8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的15%。而運用新的統計方法計算之后,中國經濟總量下降了40%,為5.3萬億美元,占到了世界經濟總量的10%。一些經濟學家認為,GDP長期高估容易產生泡沫,使政策制定和公共事業發展與實際脫節。
經濟學家指出:“國力”作為國家創造財富的能力可以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在地理意義上國家的產出;另一種是在要素所有權意義上的產出。前者是GDP,后者是GNP。只有后一種意義上的產出才是一國國民能夠支配和享用的財富,才有福利的意義。也就是說,只有GNP才能說明本國人民的凈收入。沒有增加本國GNP的GDP增長,不應當是和諧的小康社會追求的目標。
2011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UNCTAD)全球投資趨勢年度研究報告稱,2010年中國的整體GNP只相當于日本的一半。
2010年中國汽車業產銷雙雙突破1800萬輛,打破了美國于2001年創下的1747萬輛的銷售紀錄。很多人產生了豪邁的激情:中國汽車正在從生產大國走向生產強國。但是今年以來,媒體上卻充斥著“自主品牌陷生存危機”這樣的驚呼。有專家甚至預言“市場占有率下滑已成定局,兩三年內難以扭轉,可能會有一半自主品牌不能存活”。既然已經是世界汽車生產大國,為什么還會出現自主品牌生存危機?
這就是GDP造成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