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吳長鋒
深化科體改革
日前,英國《自然》雜志發布了《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報告,對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城市進行了基礎研究實力排名。排名顯示,合肥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京、滬兩市。而在科研機構排名中,位于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則高居全國第二。
“二線的城市,一流的科研”,這是《自然出版指數2011中國》對合肥的一句簡短評價。從2004年國家科技部正式批復合肥為全國首個創新性試點市開始,合肥市委、市政府先行先試,通過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再造,激發出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創新活力。
合肥首先從強化創新型城市頂層設計入手,開展《合肥創新型試點市戰略重點研究》,全面布局規劃、系統謀劃,建立創新型城市評價體系,研究創新平臺建設路徑、培育新興產業方向目標、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等。其次是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合肥成立了市自主創新領導小組,建立高層面、跨部門的科技管理體系,由市主要領導任組長,設立創新辦,與科技部門合署,統籌協調各部門開展創新工作,每年將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任務分解到全市25個相關部門,作為黨政領導和部門重點考核內容。
在此基礎上,對科技投入體制進行全面改革。合肥市通過整合原科技三項費等分散在各部門的科技資金,形成自主創新專項資金,解決政出多門、項目重復、經費浪費的狀況。通過改革科技計劃體系,取消科技項目評審、改革成果鑒定制度,引入第三方社會中介和市場評價。建設和完善項目庫和專家庫,跟蹤服務企業創新,建立信用評價和“雙向約束”制度。在改革實踐的基礎上,合肥市重新構建和完善了科技政策體系。新修訂的《合肥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將創新型城市建設納入法規。出臺了自主創新、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四大政策體系,形成“組合拳”,政策之間相互銜接、相互支撐。
“十一五”以來,合肥市突出產業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改革成果和綜合配套改革,自主創新實現“三個突破、三個提高、四個翻番”: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實現突破,平板、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集聚京東方、賽維LDK等企業,實現產值規模1331億元。科技體制改革實現突破,形成“政府引導、體制創新、要素集聚、重點突破”的創新發展模式。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實現突破。初步建成“一中心三基地”,籌建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平臺,啟動運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院,產學研合作向實體化推進。
同時,該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17.8%提高到22.1%;工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由60%提高到80%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由1.9%提高到2.3%。
“十一五”以來,合肥市高新技術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1.9倍和1.5倍,年均增長42.83%、36.26%,2011年分別達到3080億元和802億元。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3倍、7.2倍,年均增長59.33%、101.62%,雙雙突破萬件。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由190家增長到562家,增長1.95倍。在肥服務的院士和“千人計劃”人數增長1倍;引進高端人才數增長2倍,年均增長74%,達到3500人。(記者 吳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