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滕繼濮
中鋁廣西分公司氧化鋁廠人員在探討技術難題 梁清媛攝
你提出一個問題,別人給了你一億個答案,等于還是沒有答案?
一個企業創新的驅動力來自何處?瓶頸又是什么?
面向企業乃至行業的技術創新共性需求,該建立怎樣的知識管理體系?
我們該打造一個怎樣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以期加速其對于先進適用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并加強整個產業的技術研發創新和成果擴散……
日前,國家科技信息資源綜合利用與公共服務中心一行專家走進中鋁廣西分公司(該企業地處廣西平果縣,以下簡稱平果鋁),這次調研活動后,一個個有關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問題漸漸明晰。
意義從一個小故事講起
“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課題,同時,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三大載體之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信所)總工程師喬曉東曾向本報介紹,此課題最大特色在于形成面向產業和企業創新應用鏈的知識管理體系。課題將突破面向科技創新的產業和企業兩級知識庫建設及應用技術瓶頸,建成科技創新知識服務平臺,具備為國家技術創新聯盟和試點企業高效整合創新資源的提供服務的能力……
讀到這里,您是不是有些犯暈?好吧,記者給您編了一個小故事。
話說,十四世紀歐洲有一個專門做沙漏的工匠,我們可以猜想,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這位工匠到老都在做著祖傳下來的樣式,然后手藝代代相傳,工藝的創新速度只能用緩慢形容。
如果故事這樣發展呢?
這位工匠有一套信息系統。在這套系統里,他不僅可以記錄日常工作中積累的先進操作經驗,更能看到相關行業里的最新進展。在系統里他看到,1360年明朝人詹希元創制了“五輪沙漏”,不甘落后的他也許會去引進這一技術;在系統里他的后人看到,1715年英國人格雷厄姆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為精密機械鐘表的發展打下基礎,樂于創新的后人也許會去轉行做鐘表……
在這套系統里,他可以掌握并向別人學習最新的關鍵技術,引進最為先進的制造設備,他的后人可以繼承并向世人提供家族的寶貴經驗。
也許有了這套系統,清朝人早就可以人手一塊機械表……
那么,這套系統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了,這個“平臺”的目標是支撐計時產業的發展,服務對象是企業,特別是那位工匠代表的中小企業。這個“平臺”可以有效地整合大學,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及先進企業等優勢資源,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共性需求,提供基礎性工作支持。
專家期望通過在平果鋁的成功示范,將這樣的系統推廣至20家左右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所以,此舉不但將改善企業創新技術環境,更為我國技術創新提供有效的支撐服務,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
創新企業需要新能量供給
“攤開檢查后,解決了石灰摻假的問題,取樣流程也得到優化,由原來在皮帶上取樣,改為直接在攤開的石灰堆上取樣……”紀檢監察(審計)部代表在介紹如何提高外購石灰質量。周二的上午,平果鋁工人文化宮里座無虛席,這是例行的“運營轉型最佳實踐分享會”。
盡管是一個資源型企業,對資源的依賴度極大,但平果鋁也是一家有著光榮創新史的國企,上世紀80年代在國內最早引進消化并發展了拜耳法氧化鋁生產技術;90年代末,320kA大型電解槽技術又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
近年來國內外鋁行業不景氣,尤其國內鋁行業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態中。面臨窘境,作為行業排頭兵的平果鋁依然在2011年實現利潤12.81億元,實產氧化鋁211.13萬噸,通過訪談得知,這是因為該企業根據大環境,主動改革粗放式生產工藝,謀求在生產管理與工藝上創新。
去年9月以來,根據國際知名咨詢公司理論支持,該企業對業務流程重新梳理,成立了公司改革管理的專職部門(持續改進部),對生產管理、工藝等提出改進方案。企業上下創新熱情空前高漲,最佳實踐分享會成為一個內部經驗交流平臺。
課題專家組成員、萬方數據技術經理楊興兵旁聽后認為,根據咨詢公司的方法論,平果鋁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生產經驗,但鑒于參加人員有限等原因無法做到真正分享;他走訪一線工人時還了解到,企業還未形成統一的知識資源庫為全體員工提供知識服務。
“國家科技信息資源綜合利用與公共服務中心”劉耀博士也在調研后得知,在評估研發和技改任務時,企業對涉及到的技術工藝、行業趨勢、相關廠家、科研院所、知名專家等信息,仍通過百度、谷歌等通用搜索引擎進行查詢,專利方面的工作主要委托第三方專利事務所進行查詢和申請。在他看來,這也會造成企業創新的營養不良。
一個有著迫切創新渴望的企業,卻缺乏有力的知識資源支撐,就像一個準備考大學的學生,卻沒有幾本教科書。專家組可以幫助其建一座“圖書館”,而被采訪到的平果鋁工作人員亦表示,需要也愿意建設更廣闊的交流平臺,上可以連通行業,下可以延伸到每位員工。
一直縈繞在中信所信息技術支持中心朱禮軍博士頭上的問題是,像平果鋁這樣的大型國企在創新時到底會遇到什么難處?持續改進部兼人力資源部經理鄭鐵生坦言是員工的積極性,但在持續改進工作的激勵下,人的因素已逐漸淡化。因此,平臺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據朱禮軍透露,課題組將指導企業建設創新知識資源庫和企業內部知識庫,這兩個知識庫的來源不一樣,用途不一樣,之間應該存在互動。
喬曉東總工告訴記者,知識庫建成后還只能被看做一個內部系統,先進經驗不能與外部共享,企業也無法通過知識庫了解自身的科研水平處在業界的什么位置,同時企業也無法通過知識庫了解到自身產品或者設備是否可被替代,而創新服務平臺的價值真正體現在能與外界有效地關聯起來。
比較差距產生創新驅動力
平臺搭建后,如何發揮作用呢?
“有思想的人,會主動想到改進。”劉耀博士介紹道,通過這個平臺,一線操作的工人可以記錄上傳先進的操作經驗,新人在看到這些記錄時,自然就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行業內的其他企業的工人也能借鑒。決策者在觀察企業內的各個節點時,隨時可以知曉國際上或者國內最新的設備是什么樣,關于這些設備有何工藝流程,有多少專利,所有權在哪兒,轉讓產值幾何,企業自身操作的技術是否落后……
比較可以看出差距,而看得見的差距就成為了創新的驅動力,放眼全局,由此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探索構建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加強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和成果擴散,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帶動企業創新發展,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可以為更多聯盟健康發展提供經驗,這就是平臺的強大支撐作用。
平臺還為企業以及行業提供了創新的評判資源和標準。企業憑什么說創新?企業為什么賺了錢?有沒有浪費資源?是否僅在拿產能說事?當這些問題全都置于統一的綜合的標準之下時,將會很好得出結論。
如果各個領域都有這樣的平臺,那么國家對于每個行業也真正做到了如指掌,對于產業布局的優化則更有把握。
崗位成為信息接收關鍵點
當你提出一個問題,面對一億個答案,你是不是覺得還是沒有答案?
平果鋁面對著的,將會是全球不計其數的關于鋁業的技術、專利、論文、設備、經驗……
鑒于此,課題組專家希望能從設備管理和維修、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等角度設計平臺。但產學研結合的主體是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對象也是企業,企業的真正需求是科研工作者的出發點。當平果鋁的企業負責人武建強總經理提出,員工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是核心,希望平臺設計從人才培養角度出發,專家們迅速轉換思路,抓住了關鍵技術和設備這一發力點,既滿足了企業需求,又可以順利開展設計。
這就是平臺設計的思路了。之所以專家抓住關鍵技術和設備這一發力點,是因為人才培養和崗位是掛鉤的,而崗位又和其對應的關鍵技術和設備是連在一起的——某崗位的平臺使用者,關注到的自然是與崗位有關的關鍵設備和技術。如此這般,一個企業面對海量信息時,就有了各個節點,而這些節點就成為了企業與海量信息之間的紐帶,這些節點構成的縱橫網絡也就是相關行業信息的“過濾網”。
聽著簡單,但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術需要攻關。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怎么才能從無數篇文檔中,找到有用的一段?這就用到了數據挖掘。
創新聯盟背景下的企業外部知識資源數據庫與企業內部知識庫互動模式研究、創新技術機會發現關鍵技術研究開發、面向創新的數據挖掘及決策服務系統研究開發、企業現場創新知識應用支撐環境關鍵技術研究開發……
課題組的工作量巨大,需要攻關的難點多之又多,畢竟,此課題成功并做推廣后,對于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意義重之又重。(記者 滕繼濮)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