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秦樹文 魯杰
科技專論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其產學研合作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社會自主創新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如何適應國家形勢發展要求,加快推進高校產學研合作步伐,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產學研合作認識
高校產學研合作不僅是高校良性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但與社會發展和企業創新需求相比,高校存在產學研合作科技資源配置和有效使用方面效益不高;科技創新方向與社會需求結合不夠緊密;科研人員熱心于書本到書本的研究,面向實際應用動力不足;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受諸多因素制約,尚未完全建立等問題。因此,高校要切實轉變思想觀念,進一步增強產學研合作意識,加強與社會各方聯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圍繞國家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基礎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打造產學研合作人才高地,攻克一批技術難題,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開發力度,提高核心競爭力。
推進教學改革,深化產學研合作教育
在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大背景下,加強高校產學研合作,就是要突破傳統辦學模式,走產學研合作教育之路。
要實現大學生“零距離”就業。高校培養目標應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行“零距離”培養模式,實現校企教學、科研、基地、就業等全方位一體化合作。通過整合校企優質教學資源,建立完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聯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提升校企科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強化實踐教學、聯合研發、共建基地,促進校企聯合培養的無縫對接,實現大學生“零距離”就業。
要實現從“單一型”向“雙師型”教師轉變。一方面企業要指派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干參與指導大學生實訓實習,另一方 面高校要改變傳統的師資培訓方式,選派優秀教師參加企業科技研發或生產實踐,拓寬教師專業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技能和科技創新能力,使教師成為既懂專業理論、又熟悉專業技能,既是學生的“老師”、又是學生的“師傅”,真正實現從“單一型”向“雙師型”教師轉變。
要實現從“純理論”向“理論+實踐”教學轉變。高校要根據市場需求,深化教學改革,適時修改專業培養方案,合理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式和手段,逐步改變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建立“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實現課堂理論教學向企業生產實踐的延伸,實現“純理論”單一式教學向“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轉變。
建立評價體系,提升產學研合作效果
建立高校產學研績效評價體系是衡量高校產學研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高校產學研發展的持續動力源泉。當前,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有待完善,基于信息化條件下的相關信息平臺亟待升級,需要建立科學的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信息平臺。
一是建立指標體系。圍繞高校產學研合作各方利益需求,結合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內容,從評價模塊、評價因素、評價指標三個層次來確立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根據高校產學研合作投入產出原理,建立兩大模塊——投入模塊、產出模塊。投入模塊涉及硬件條件、人才資源、經費投入等評價因素;產出模塊涉及聯合培養、成果產出、組織管理、經濟效益等評價因素。以上兩大模塊評價因素尚不足客觀反映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還需要細化評價指標,從多維角度做出權重量化,并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模型,使整個評價體系更加全面、準確、客觀、有效。
二是完善基礎數據。基礎數據的收集完善是做好評價工作的前提。一方面要建立產學研合作數據收集機制,按照數據標準一體化的要求,進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簡化程序,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采用科學的收集方法,如文獻檢索調查、訪問或抽樣調查、問卷或網絡調查等方法進行基礎數據收集。
三是完善標準體系。加強對各級各類、不同地區高校產學研合作經費強度、獲得委托研究費用等的評測工作,建立各自評價標準。如工科院校和農林醫師院校、211院校及省部共建院校和普通地方高等學校的產學研合作評測標準體系。
四是統一信息平臺。以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需求為基礎,構建集企業科技庫、高校專利和成果庫、專家信息庫、合作組織信息庫、相關政策信息庫、科技動態信息庫、人才培養及培訓信息庫等為一體綜合信息平臺。借助現代計算機技術,把各類信息庫相互銜接,集中統一管理,杜絕垃圾數據出現,確保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
五是建立運行維護機制。建立信息審核機制,采取分級授權管理的方式,加強信息平臺的運行維護管理,強化管理維護責任,確保信息平臺的安全、高效、平穩運行。
積極探索創新,建立長效機制
在高校產學研合作過程中,政府、高校、社會需要共同構成一種“三位一體”模式。只有高校、政府和企業三方形成良性互動機制,高校產學研合作績效才能最大化,才能真正實現三方共贏。
要構建政府協調保障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在高校產學研合作中的宏觀協調組織職能,設立專門產學研合作協調機構,組織、協調和規范高校和社會的合作行為。通過輿論引導、政策引導、組織協調、投入保障、信息服務、評估監督等手段,對高校產學研合作內外環境和關系進行宏觀的指導和管理。
要建立高校聯合服務機制。加強高校間橫向聯系互動交流,實現多學科、多領域資源共享,如教師互聘、學分互認、實驗室共建、科技聯合攻關等。打破地域、學校、人才、科研成果壁壘,構建高校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形成相互合作、相生相長的高校產學研合作生態鏈。
要建立全社會參與聯動機制。高校產學研合作離不開全社會的關注、參與和支持。因此,創新全社會參與聯動合作機制,逐步建立起產學研合作利益與風險共擔機制、產學研合作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形成“政策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借貸為支撐、社會投資為補充”多層次、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體系。同時,要促成產學研合作順利開展的各種保障機制,如宏觀調控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成果流動機制等。通過廣泛參與有效合作,高校、政府與社會共同打造“產學研合作生態體系”,建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秦樹文 魯杰 作者單位:河北北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