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政府網
激發創新活力支撐跨越發展
我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綜述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記者 吳晶晶、顧瑞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是一個創立僅6年的科研機構,短短6年來,它在新能源與新材料、云計算與物聯網等領域成功孵化了60家戰略性新興企業。
“先進院從成立之初就致力于體制機制創新,集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為一體,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和質量。”院長樊建平說。
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走出了一條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功路徑。它的實踐正是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從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到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從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到完善科研管理體制……我國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科技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我國原有科技體制形成于計劃經濟下,其突出特點是科技資源集中在政府所屬獨立科研院所。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其弊端日益突出。
科技和經濟“兩張皮”、關鍵技術自給率低、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與分散重復并存、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難以發揮……一個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體制機制亟待建立。
1985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全面啟動了科技體制改革。確立“科教興國”戰略,開展科研院所結構調整試點,推動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發布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要有效整合全社會科技資源,形成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
隨后,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科技要為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和顯著成效。上世紀末以來,全國1300多家科研院所陸續完成企業化改制,從體制上走出了產業類院所游離于經濟主戰場之外的困境。公益類科研院所的分類改革也積極推進,在用人、分配、考核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體制改革在優化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的同時,大大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科研院所走出“圍墻”,擔當起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脊梁,一批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佳的“明星”企業,成為行業發展的領頭羊。
通過深化改革,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尤其是企業“挑大梁”“唱主角”,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華為、大唐、海爾……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開始在全球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統計顯示,近兩年,企業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支出中所占份額不斷提高,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三分之二的項目由企業牽頭或參與完成。
就像魚兒離不了水,科技發展也離不開一個良好環境。近年來,我國在金融、稅收、政府采購、創新文化等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同時著力營造寬松包容的學術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國積極培養引進高水平領軍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并在選才、引才、用才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不斷破除束縛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經過改革的洗禮,一家家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一個個科技型企業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一項項重大技術突破引領著全行業的發展……科技創新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我國科技資源總量穩步增長,2011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達到8610億元,增幅為21.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居世界第三位。
--科研產出大幅增長,論文被引用數上升到世界第七位,2011年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17.2萬件,增長27.4%,居世界第三位。
--重大創新成果亮點紛呈,太空漫步、蛟龍潛海、超級計算機、鐵基超導、高速鐵路、超級雜交稻、基因測序等一批科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佳音頻傳。
--圍繞支撐傳統產業發展、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大任務,科技有效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同時科技服務“三農”、惠及民生成效顯著……
我國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也必須看到,我國科技發展中一些長期性、根本性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如技術儲備明顯不足,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科技資源投入效率還不高,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亟待改進,創新環境還不完善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道路上,中國廣大科技工作者仍將肩負重任,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