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張景安
決策視野
當今時代,創新科技是各國重要的競爭力,而研發全球化是當今世界一大特色,已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實踐證明,沒有實現研發全球化,其創新不可能具備全球競爭能力;沒有站在全球巨人之上的研發成果,一定是落后的和被淘汰的成果,也就是所謂的無效創新。因此,為迎接創新全球化這一世紀挑戰,中國科技界必須抓住十分珍貴的歷史機遇,加大開放力度,加快國際化步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堅持大膽創新,擴大開放,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全球化之路。中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從1978年的全國科技大會拉開了序幕。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有研發機構9153個,全部是政府主辦。其中,國務院各部門所屬1054個院所(包括中科院122個)。縣級政府所屬院所3360個,縣以上政府所屬5793個,社科院33個所,全部職工111.9萬人,其中科技人員和工程師34萬人,總經費111.5億元人民幣,全部研發經費18億元。在此之后,我國實施了漸進式的科技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讓科技走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和激烈競爭大市場。1985年,拉開了對科技撥款制度的大規模大力度的改革,全國一千多科技開發機構減撥事業費,經費支持方式由政府調撥改為有償服務。1992年提出了“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科技改革方針,1998年中科院實施知識創新改革工程,1999年開始全國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國務院所屬376家技術開發大院大所和中科院13個所實現企業化改制,地方也有一千多院所實行企業化轉制。而公益類院所分類改革涉及農、林、水、衛生、環保、氣象、地震等領域。國務院部門所屬的265個公益類研究所市場化改革后調整為100個左右,其中科技人員由5.5萬人減為1.5萬人。全國2400多家地方公益機構也照此進行了分類和市場化改革。
通過科技體制改革,到本世紀初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國家層面的研發機構的結構調整與人才分流,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重大攻關、戰略高技術、基礎公益類、競爭前技術由國家通過競爭來支持;技術創新由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合作創新。比如,自由探索基礎研究由研究型大學為主;國家重大應用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大科學工程以中科院等國家研究機構為主;國家農林水氣環保等研究由國家資助公益院所為主。中國科技由完全的計劃體制調整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的開放的體制基本形成。
綜上所述,30多年來的改革使國家層面的科技組織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發揮巨大作用,科研運行機制體制得到優化,逐步建設研發全球化的開放體制,中國科技進入發展的新階段。2010年,我國共有研發機構3696個,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16717個,科研機構研發人員34.2萬人,研發人員超過255萬人年全時當量,2011年共投入研發經費8610億元人民幣,其中企業投入占74%。中國高新區2011年有企業5.7萬家,工業總產值105679億元人民幣。其中超億元企業10371家,超十億元企業1857家,超百億元企業217家,超千億元企業2家。截至2011年底,中國風險投資機構達到1096家,管理資本3198億元,累計投資高技術項目5940項。
“十一五”以來,國家對科技的投入達年均20%的增長,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給科技管理帶來巨大挑戰,科研機構距離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機制還有差距,尤其是國際化還有較大差距;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研究型大學自由探索、基礎研究潛力沒有真正發揮。這要求創新既要適應科技飛速發展的需要,也要有助于研發全球化的新挑戰。
在推進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只有加快創新全球化,才能較好地處理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關系。一直以來,中國制造發展很快,但高端核心技術供給不足。2011年中國生產汽車1841萬輛,電冰箱8699萬臺,洗衣機6670萬臺,微波爐6692萬臺,電飯鍋1.8億個,空調1.39億臺,彩電1.2億臺,手機11.3億部,計算機3.2億臺。中國從一個落后窮國成為大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制造給祖國帶來了輝煌。這與制造業開放有關,但研發國際化不夠,研發沒有跟上,高端核心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不足。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以來,我們必須警惕一種不太重視中國制造和實體經濟的傾向。丟失制造業的優勢對中國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中國創造只有在中國制造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中國制造是中國創造之母,是中國創造的基石。制造能力的下降,就意味著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和空中樓閣,研發國際化就沒有基礎。美國制造業下降的教訓很深刻,有人說美國失去制造業就失去了未來。美國制造業的衰落,使他們重新審視創新和制造業的復雜關系。又比如,美國光電子制造商把生產線遷出美國后,實際上放棄了光電子技術的研發,一項被認為是離計算機甚至是光學傳感器僅幾步之遙的新技術革命就夭折了。中國制造的問題是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因此任務也很艱巨。但在自主創新的過程中,必須牢記中國制造是自主創新的主戰場之一,進一步推動創新國際化以加快中國制造與中國創造共同前進。
目前中國步入了創新強國新征程,必須更加開放,更加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要有全球化視野、全球化胸懷、全球化研發、全球化人才和全球化創新,并完善科技體制機制,合力協同共創全球化嶄新的未來!(張景安)
《科技日報》(2012-7-15 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