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的后果,直接導致了食品免檢制度的廢止。事件曝光后不久,質檢總局相繼發(fā)布通告,宣布廢止實行8年的《產品免于質量監(jiān)督檢查管理辦法》和不再辦理名牌產品評選活動。由慘痛的社會事件而導致相關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guī)廢止,這與5年前的“孫志剛事件”何其相似。我們固然可以安慰于“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然而我們必須細細探究災難發(fā)生的背后邏輯,是什么傷害了市場基石,損毀了政府威信,給民眾留下傷痛。
免檢制度發(fā)軔于1990年代中期,當時由各地方質量技術監(jiān)督部門自由實行。這一時期因地方各自為政,產品免檢成為地方保護主義的工具,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于1997年中止了這一做法。但很快,國家質監(jiān)局出臺了免檢制度辦法,免檢制度重新啟動,其宗旨為打破地方保護,“扶優(yōu)扶強”。它的出臺是我國政府主導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產物,具有中國特色,其設立初衷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加快我國企業(yè)發(fā)展。
隨著時間推移,我國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這要求政府權力逐步從一些社會領域中退出,原來的法律法規(guī)也呈現出不合時宜性。然而政府權力有著天然的擴張性與侵略性,它不可能自愿放棄已有的陣地。于是,當前市場經濟中呈現出市場與政府利益博弈的現象。但“強政府,弱市場”的格局讓市場每每在博弈中處于下風,其表現就是與市場脫節(jié)的法律法規(guī)繼續(xù)運行,漏洞百出,直到出現突發(fā)事件。此時即使政府權力戛然而止,市場也已經傷痕累累了。
廢除免檢制度的呼聲,在早幾年就已經出現。2004年,有人曾向媒體和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公開信,呼吁廢止由政府掌控的產品免檢制度。然而,有關人士認為這會給獲得免檢產品稱號的企業(yè)帶來損失。到目前為止,獲得產品免檢資格的僅有不到1500家企業(yè),免檢制度保護的僅是它們的利益,殊不知現在多少“1500家企業(yè)”在為這一制度買單。相應地,免檢制度所謂“扶優(yōu)扶強”的宗旨,實際上助長了不公平競爭。如果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產品,一種是免檢產品,另一種不是,即使它的質量比免檢產品更好,消費者肯定還是會選免檢產品。因為免檢產品稱號是政府授予的,政府以自己的信譽為產品做擔保,以其公信力為獲得免檢產品稱號的企業(yè)做宣傳。這樣不僅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而且使企業(yè)置于“免檢”光環(huán)下,游離于正常監(jiān)管之外。
政府是一種必要的惡,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政府壟斷強制力,它為經濟發(fā)展、市場運行提供了制度環(huán)境,對破壞游戲規(guī)則的玩家施以懲罰;它同時又是“惡”的,權力有著天然的擴張性,政府廣泛干預市場,為尋租提供了可能。政府在市場中起著雙重作用,要避免好心辦壞事,我們應該尊重市場,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有人說,沒有政府的市場經濟,過去不曾存在,現在沒有出現,將來也不會發(fā)生;而我希望,沒有市場經濟的政府,過去存在,現在也還有它的影子,期待將來不會再出現。
魯迅說過,“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我敬佩孫志剛,他“搬”走了《收容遣送辦法》,現在我們用不能算是激動的心情“搬”走了產品免檢制度。在呼喚良法的時代,我們期待合作,歡迎博弈;我們期待有限政府,歡迎市場制度;下一次,我們期待政府與市場的雙贏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