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降息和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計劃推出后,世界主要金融證券市場連日大幅下跌,顯示全球金融投資者的信心并沒有得到提振。原本問題癥狀并不嚴重的歐洲國家金融體系也開始惡化,迫使多個國家的政府和中央銀行紛紛推出自己的救市計劃。倫敦時間10月8日上午,為了挽救本國銀行體系、阻止可能的經濟衰退,英國政府和英格蘭銀行(英國中央銀行)宣布了自己的巨額援助計劃并決定降息。
這項一攬子銀行救助計劃由英國財政大臣達林宣布。根據此計劃,英國政府將向英國各大商業銀行注入高達500億英鎊的資金。這項一攬子計劃的第二部分是,英格蘭銀行將通過向各大商業銀行提供高達2000億英鎊的有償短期資金援助,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此外,一家特別設立的公司將為銀行和建筑協會提供總額2500億英鎊的債務擔保。
“不惜一切代價”,這是英國首相布朗及其財政大臣達林反復使用的字眼。顯然,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確保英國金融體系恢復健康,同時盡力將相關措施給英國實體經濟帶來的陣痛和沖擊保持在最低限度。其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官員們也都做出過類似的表態。
那么,對英國銀行體系的救助究竟將使英國付出什么代價?英國政府到底打算怎么做?
迄今為止,英國和其他國家政府一直在以切香腸的方式應對本次金融危機,沒能給整個金融市場提供一個清晰的答案。英國政府過去一年中的每一項舉措看起來都像是在英國銀行體系的全面國有化推進。更糟糕的是,英國政府針對銀行業做出的援助舉措,就像在海灘上劃線一樣徒勞。每一次設定的底線都會被市場上的又一波悲觀情緒迅速淹沒。于是政府不得不向海岸深處撤退,劃出另一條底線,同時聲稱這條底線將不會再次被波浪吞沒。
去年夏天,面對不絕于耳的要求將經營激進的北巖銀行國有化的呼聲,英格蘭銀行、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和財政部都顯得猶豫不決,他們聲稱這么做可能會促使市場道德敗壞到無法容忍的程度,但北巖銀行終究還是被收歸國有了;隨后,人們又開始爭論商業銀行應該用何種資質的資產作為交換條件從英格蘭銀行獲得緊急資金援助,有關部門的決定是只接受高質量的有擔保資產,因為接受不良資產所產生的信貸風險最終將會由納稅人來承擔,有關部門還宣稱同時推出的貨幣互換計劃只是短期的,但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市場沮喪,以及政府放棄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的要求,轉而接受不良資產。
如今,英國納稅人成了商業銀行們的股東。在我看來,該項計劃的實質就是對英國銀行系統的部分國有化。希臘和愛爾蘭已經采取了這樣的行動,在這兩個國家,將由政府為個人儲蓄提供國家擔保。這次對英國銀行部門的部分國有化,只是英國政府在沙灘上畫了一條新線而已。
初步跡象顯示,阿比銀行、巴克萊銀行、蘇格蘭哈利法克斯銀行、匯豐銀行、萊斯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渣打銀行等眾多金融機構等均將不同程度地接受政府援助。但在我看來,本次援助計劃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優先股股東在股東大會中并沒有投票權,英國政府作為經英國納稅人授權的股東代表,將不得不訂立眾多新規則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進行管制,例如企業高級管理人員高得離譜的收入。其實,一個規劃中含有投票權的援助方案是更為可取的。
讓我們假設一下,這是英國政府最后一次在沙灘上劃線、危機也自此開始退潮。如果情況真的如此,是否意味著我們即將取得成功?可能如此。但恐怕這次成功也不會讓人那么愉悅。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1990年代早期遭遇過類似情況,最終它們決定冒巨大的風險對銀行體系實行國有化。在這些國家中,瑞典可為代表。它于1990年代初陷入金融混亂,但最終實現了強勁的經濟增長,并建立了強健的經濟體系。但是,瑞典的經濟規模在1992-1993年間縮水了近5%。
除非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更多地取決于英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我認為,英國政府這次推出的一攬子銀行救助計劃將不會是本次世界金融危機消退的開始。如果沒有其他國家推出的類似英國這樣的“大計劃”做配合,銀行間市場仍將保持目前的冰凍狀態,另一波金融海嘯將輕而易舉使英國財政部的最新努力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