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上海的天氣還不很冷,但近日來全市各大中醫院中醫門診膏方(南方流行的冬日補身之藥,一般是找有經驗的中醫開一些滋補之藥制成)的市民開始增多。記者從雷允上、童涵春等老字號的中藥店獲悉,截至目前,約定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0%左右。
來自上海中藥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近3年間,膏方市場需求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預計今年增速仍將保持在15%—20%之間。
膏方如此火爆的背后卻存在一系列問題。許多專家呼吁,膏方市場急需進一步規范。
門診資質不明
今天,在曙光醫院的膏方特色門診部,記者看到,來開膏方的市民已經排起了長隊。據悉,今年預約膏方的高潮比往年足足提前了一個月。“市民不愿等高峰來的時候‘軋鬧猛’(上海話,湊熱鬧的意思),希望能在膏方定制高峰來臨前讓專家踏踏實實地開料膏方。”一名醫務人員這樣說。
然而記者發現,對于開膏方方子的醫師應該具備怎樣的資質,很多人并不清楚。
上海市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嚴世蕓告訴記者,由于沒有可參照的膏方門診出診資質標準,大多數醫院規定,具有副高職稱以上的中醫師便可坐堂開膏方,有的醫院甚至擴展至中級職稱的主治醫師。
曙光醫院針灸科主任沈衛東說,有許多不正規的藥店藥房或級別不夠的醫生也在開方。
正因為膏方質量“第一條防線失守”,上海中醫藥大學曙光臨床醫學院終身教授蔡淦說,他對一些膏方方子越來越看不懂:一張方子在手,既看不到望、聞、問、切“四診”材料,更難以體現中醫理、法、方、藥的前后一致和君、臣、佐、使的配伍得當,“這樣的膏方怎么能達到中醫的治療目標呢?”在他看來,膏方門診必須由具有中醫臨床經驗的主任醫師坐診。
價格高低懸殊
然而,膏方市場不僅僅存在門診資質問題,其價格千差萬別也令人吃驚。記者從上海各大中醫醫院、藥房了解到,膏方價格一般在500到1000元之間,加點名貴藥材就要兩三千元,去年甚至出現了11萬元的天價膏方。
對于如此離譜的價格,蔡淦直搖頭:“實在沒有必要啊!”他說,即使考慮到藥材漲價因素,今年的價格估計僅在1200元左右。
上海中藥行業協會會長許錦柏指出,現在膏方消費出現一些誤區,很多消費者認為“膏方越貴越好”,其實,膏方是要根據個人身體特點,“量體裁衣”,對癥定膏,才能起到補身效用。
一位行業內專家分析說,眼下開膏方已成為醫院一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有些醫院對醫生有獎勵制度,如掛號費提成、開方按不同比例分成等。更重要的是,膏方不屬醫保范圍,所有費用都由就診者自掏口袋,這就讓膏方脫離了有效的費用監控體系。而11月、12月是膏方銷售旺季,能占到藥店全年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因此,各路商家每年都摩拳擦掌,打算在膏方生意上狠賺一把。
“正是受利益驅動,許多醫院、藥店對不合理的高價方子是睜一眼閉一眼。
從一個膏方方子里,藥店、醫院、醫生均獲得了利益,服膏方者則換來了心理安慰,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這位專家說。
生產良莠不齊
一些專家表示,現在的膏方合格率不會超過50%。據知情者透露,一些膏方加工企業沒有按照“一人一方一鍋”的規范煎制膏方。為了提速,他們將人參、當歸等事先煎好備用,一旦方子中有這一味藥,就隨手舀上一勺,根本沒有劑量概念。事實上,對于一些“關系戶”的膏方,醫院往往會特別關照,由醫院藥房自行制作。
藥學工程師趙志強表示,盡管有了現代設備,但煤餅爐式膏方熬制方法現在并沒杜絕,只不過有些藥店加工時將煤餅爐換成煤氣灶而已,其實換湯不換藥,各種污染還存在。
許錦柏認為,膏方加工業雖然發展迅速,但很不平衡,品牌企業與一般企業、市區與郊區企業之間差異極大。部分單位加工任務繁忙時,違反加工工藝流程,給產品質量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