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美的“交班”的積極探索
——一論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刻不容緩
最近,美的集團在企業制度創新上邁出重要一步,全面實現向職業經理人“交班”。此舉不僅體現了民營企業“去家族化”的重要方向,而且反映了現代企業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在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新形勢下,美的“交班”的這一積極探索,昭示著民營企業制度創新迫在眉睫。
推進企業制度創新是美的集團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歷經40余年的發展,美的已經成長為一家擁有多家二級集團和上市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企業規模從初創時的幾千元發展到如今的上千億元。與此同時,企業面臨的外部條件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企業規模、層級和市場環境的改變,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更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制度,而經營者的職業化無疑是一項重要選擇。從這一角度看,美的在“交班”制度上的探索,實乃形勢所需、發展所需。
美的的探索,是我國民營企業亟待破解的共同課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和“兩個毫不動搖”方針的貫徹落實,我國民營企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據統計,2011年,我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高達60%以上。在浙江、廣東等地,這一比例更高,民營企業甚至已成為這些發達地區的重要經濟優勢。但是,企業規模的擴大、發展環境的變化,也讓民營企業原有的一些制度弊端逐漸顯露了出來,并突出地表現在家族化的治理方式和家長制的管理思維上,“交班”之際,企業的家族化傾向尤為明顯。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企業發展難免受到個人及其家族的嚴重制約,公司治理也會局限于創業者的個人經驗。中國企業聯合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父傳子、子傳孫的家族化治理模式正在成為民營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攔路虎”。荷蘭銀行此前的一項研究還表明,大約只有30%的家族企業能延續到第二代,能延續到第三代的只有10%。縱觀全球,那些歷經百年之后還能基業長青的西方大公司中,盡管仍有為某個家族所有或控制的,但這些企業無不突破了原有的家族化治理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我國民營企業發展要邁上新的臺階,必須在制度創新上下功夫、在興利除弊上動真格。
每一次大的經濟危機,都是企業制度是否優越的試金石。近些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也使民營企業制度創新顯得更為緊迫。受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內外市場需求正趨于萎縮,我國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也日漸增大,一些企業因而陷入困境,企業內部的制度性缺陷隨之暴露無遺。舊體制、舊機制,已令不少民營企業難以應對成本上升的窘境,更難在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情況下獲得競爭優勢。還要看到,隨著國家“新36條”及相關實施細則的貫徹落實,民間投資此前遇到的“玻璃門”、“彈簧門”終將打破,民營企業將與其他類型企業處于同一平臺上競爭,未來企業競爭能力的高低,勢必更多地取決于企業制度的優勢。
制度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我國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重要利器。新的形勢下,民營企業要融資、要創新、要轉型,須首先從制度創新入手,從而使其有效開展技術等其他創新活動和市場化運作具備良好的基礎和必要的前提。參照發達國家企業發展的經驗看,當一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資源供給約束增大到一定程度時,企業要進一步發展,也必須形成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主要動力的新優勢。上世紀初的歐美企業如此,上世紀中葉的日本企業同樣如此。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看,我們也已到了這一階段。而且未來幾年我國民營企業將步入“交班”高峰期,能否在此關鍵階段、重要時期切實推動制度創新,把大批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民營企業真正變革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企業,不僅對民營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樣至關重要。美的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表率,我們期待更多的民營企業聞風而動、見賢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