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無論職務怎樣變遷,顏振軍從沒有忘記過曾“孵化”過自己的孵化器,即便是近年來擔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辦公室副主任之職,也一直在探索新形勢下我國孵化器事業的轉型與發展。
“我是被孵化器孵化出來的。”顏振軍笑言。這位中國第一篇科技企業孵化器博士論文的作者,曾參與創立過我國第一個科技企業孵化器行業組織——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無論職務怎樣變遷,顏振軍從沒有忘記過曾“孵化”過自己的孵化器,即便是近年來擔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體辦公室副主任之職,也一直在探索新形勢下我國孵化器事業的轉型與發展。
孵化器里尋找“事業導航儀”
199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顏振軍,第一學期英語成績得了“優”。“這下,第二學期的大部分精力可以用來準備論文了。”此時的顏振軍已經將自己的博士論文方向選定在高科技產業化領域。
但是,該從哪里切入呢?顏振軍想到了科技部火炬中心。電話通了,讓他意外的是,電話那頭時任高新區管理處處長的張超英沒有拒絕這個“不速之客”的請求,而是非常痛快地允許他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實習,為畢業論文搜集資料。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實習的一年里,讓我初步了解了孵化器這個在國內還算新鮮的領域,并有機會結識了天津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主任袁環、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主任龔偉等一大批孵化器事業的領路人。”顏振軍說,當年,高新區管理處的幾員大將不停到全國各高新區和孵化器調研、指導,也給了顏振軍更多的學習機會,為論文提供了豐富的一手材料。
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修改,顏振軍完成了題為《中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研究》的論文。在此之前,我國缺乏對孵化器系統化的理論研究,更沒有相關的博士論文可以借鑒,這篇論文因此成為我國孵化器理論研究的一個里程碑。顏振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參加了博士論文答辯。讓他欣慰的是,答辯委員會對他在孵化器的起源、發展、前景、問題和對策等方面進行的系統性研究給予了較高評價,并對他在論文中提出的具體建議和措施給予了肯定。結果可想而知,顏振軍的博士論文順利通過。從此,顏振軍與孵化器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8年,顏振軍進入北京首家孵化器——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工作。當時北京十幾家孵化器彼此聯系很少,既缺少經驗交流,也無法形成合力。2000年6月,經過顏振軍等人的努力,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成立,顏振軍任秘書長、法人代表。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為政府和孵化器架起了一座橋梁,不但使政府對孵化器的相關扶持政策得以深入貫徹落實,也起到了統籌、協調北京各個孵化器發展的作用。
在孵化器領域工作的幾年,顏振軍除了擔任北京創業孵育協會秘書長,還擔任了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副主任、中國高新區協會創業中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科技園協會(IASP)北京辦事處主任等職務。在此期間,他多次應邀參加國際會議,在國際講壇上宣傳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還經科技部推薦作為聯合國聘請的專家,赴柬埔寨介紹我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經驗,并多次受邀參加國際研討會、為在國內舉辦的國際培訓班授課。
見證孵化器日新月異發展
“這25年來,孵化器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而且成效顯著,前程廣闊。”這是顏振軍發自內心的評價與感概。
顏振軍在平時的調研工作中,非常仔細地搜集各類與孵化器相關的數據,他從這些數據中總結出了當前孵化器發展的一些成績:從數量上來看,目前全國孵化器總數估計超過1500家,納入火炬計劃統計體系的有1034家,江蘇省孵化器發展速度尤為突出;從孵化企業的成效來看,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孵化器的畢業企業接近5萬家,其當年的平均銷售收入超過900萬元,為注冊資本金的5倍以上,畢業后上市的企業超過150家;從增值服務的提升來看,不少孵化器已從簡單的物業管理、政策咨詢等常規服務,發展到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天使投資和持股孵化等增值性服務;從經營模式多樣化來看,近年來出現的車庫咖啡、創新工場等,無疑讓孵化器出現了全新的模式;從國際拓展方面看,中國孵化器已經走向硅谷。同時,我國在東、西、南、北、中都建立了培訓國外孵化器管理者的基地,各類國際培訓正在逐年增加。
“這些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每一個孵化器人驕傲與欣慰。”不過,顏振軍在高興之余也顯示出了學者的審慎。他認為,當前孵化器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量與質都尚待提升。
在高層管理者的觀念上,創業的戰略地位需要進一步提升。他認為,政府看待一個孵化器,主要應當考察其社會和市場效果,至于其組織模式、投資主體、是否為營利機構等與政府的政策取向無關,應當一視同仁;在制度上,孵化器與其管理者間的利益關系、孵化器與企業的利益關系需要進一步協調與明晰,必須改變當前的利益分配狀況;在環境上,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有待改善,國家創業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健全,社會需要有效增加各類中間組織、專業服務,應當放松金融管制,活躍投融資活動,國家應當設立專事扶持創業的政策銀行,要強化創業、創新教育;在運營上,孵化器內部的聚集效應尚顯不足,應當重視創業家互動、企業間合作,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以孵化器為節點的包括政產學研以及市場的網絡還不健全。而且,孵化器一味貪大,成了中國孵化器特別是政府主導的一類孵化器的通病,有些政府財政支持或直接投資的孵化器面積動輒數萬平方米,可容納上千家甚至更多企業,導致孵化服務質量下降。
在顏振軍看來,上述問題需要每一個孵化器管理者都警醒起來:“不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就很難發揮孵化器為創業者提供優質、深化、獨特服務的優勢。”
制度創新 促進孵化器“創業增值”
“中國孵化器發展25年,需要總結經驗,在孵化創新創業企業的同時,也孵化自身,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要向專業孵化器、營利孵化器進軍,才能長盛不衰。”顏振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首先提到的是“國家創業戰略”。借鑒美國在二戰之后幾十年發展“創業經濟”的經驗,我國應當明確提出國家創業戰略,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在組織、規劃、法制、政策、環境等諸多方面,堅定地倡導、扶持創業活動。他認為國家應盡快出臺《創業促進法》,由此可以規范政府行為,發展創業經濟,弘揚企業家精神,定位科技企業孵化器,有力地促進創業。
此外,需要進一步改善政府管理。他希望政府能進一步轉變職能、相信市場,著力創造環境。例如,中央政府的職能應當是把握孵化器發展方向、提供稅收支持、協助國際交流合作、完善有利于創業孵化的資本市場;地方政府則應當把孵化器當作提高地方競爭力的重要抓手,通過政府采購孵化器的服務、改善企業與孵化器的商業經營環境等,為孵化器提供幫助。
顏振軍強調,政府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發揮作用,應當突出幾點:一是擺正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公共性質的認識。二是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精髓在于集聚效應,政府可以在孵化器及其網絡的外部資源的集聚上給予關注。三是政府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對專業孵化器實施引導和定向扶持。
顏振軍表示,要做好孵化器的制度創新。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讓經營者隨著孵化器的發展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新建的民營孵化器可以實行新體制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大量的國有孵化器可以考慮組建專業孵化公司,股東包括孵化器、孵化器經營者、專業孵化公司經營者、專業投資人。孵化公司的業務主要針對核心在孵企業,并與孵化器的全部業務相協調。孵化器的主要負責人和孵化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可以適當分離。建立這樣的制度之后,孵化器便可以聘請金融、營銷、投資、企業經營等方面的專才來做孵化公司的專業經理人。
顏振軍認為,孵化器可以對在孵企業加以分類對待。第一類是針對一般企業,其功能是產生物理集聚、為孵化器提供穩定收入以及潛在重點孵化企業。第二類是平臺企業,包括專業化的成熟企業、實驗室、龍頭企業、營銷企業、中介與服務機構等,它們為其他兩類企業提供發展支撐。第三類是緊密企業,孵化器是這些企業的大股東或控股股東,這類企業的數量和種類依孵化器的體量和能力而定,可以在一個技術領域,也可以是多個領域,對于這類企業可以與之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