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亞各國智囊們圍坐威海,暢談自由貿易區范疇內的投資合作時,能源成了一個敏感但又無法繞過的話題。而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所做的題為《東亞能源合作前景展望》的演講中,作為各方平衡能源問題的解決方案,東亞能源安全框架的概念第一次被鮮明地提出。
大幅攀升的能源需求已成為東亞諸國無法回避的難題。東亞投資論壇上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區內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亞太地區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地,而東亞作為亞太地區能源消費的中心地帶,占亞太能源消費的81%,石油消費占83%。其中中國、日本、韓國占亞太能源消費的70%,石油消費的65%。在2004年,中日韓能源消費增速將近10%,其中中國增速14.2%。
問題也由此而生。為了實現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保證自身的能源安全,東亞各國之間由能源而起的爭端日趨增多:俄羅斯輸油管道管線的走向在相關利益國之間的激烈爭奪中搖擺不定,圍繞東海和南中國海地區海底天然氣田產生的較量和博弈態勢也日益明顯。
在周大地看來,東亞能源問題難以解決的癥結在于“各自為政”。“美洲和歐洲基本上能源消費達到接近飽和的程度,增量比較低,且已經形成了比較好的管網和供應系統。而東亞的能源輸入還將繼續增加,但從設施上、貿易上、開發、戰略上都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只是片面地強調‘一國能源安全主義’,忽視了整個地區的穩定。”
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也告訴記者,現在的情況其實對東亞各國非常不利。“雖然東亞從中東進口的石油最多,但每桶的價格卻比歐洲和美國高出1美元,原因就在于各國沒有用一個聲音說話。”他認為,如果統一在一個能源安全框架下,在世界能源市場上,東亞的話語權將會增加許多,至少獲得與歐美同等的地位。
周大地的觀點是,創建東亞的能源合作和安全框架,針對東亞的能源問題的特點考慮能源合作和安全戰略,增加對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的能源安全保障問題。
“首先要做的,就是處理好能源和其他地緣政治的關系問題。”周表示,能源領域與一般投資不同,投資一方面是數量大,另一方面是戰略性、長期性,所以要求比較好的政治互信和很好的安全保障框架。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馮昭奎也指出,在能源問題上應避免陷入“一國主義”,因為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時代,任何國家的能源安全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比如長三角缺電,當地的日資企業亦受影響,當今我們需要的是“地區能源安全主義”而不是“一國能源安全主義”。
周大地以海上油氣資源的開發為例表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應該變成實踐的宗旨。“很多海域問題是歷史形成的,但是我們要爭取共同和平開發利用,而不是繼續擴大問題,制造新的麻煩,這對于能源長期合作并沒有好處。”
周大地建議,下一步要在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加強能源領域的工作,特別在“10+3”框架下,通過政府和企業的雙重努力,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能源合作項目。
信息來源:慧聰網能源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