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對國內醫藥行業有何影響?如何應對?本文是慧聰研究的一些看法,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引起業內人士更多的思考。
隨著全球化進一步加深,各國貿易往來越加頻繁,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也越加緊密。中國和美國作為東西方兩個重要的經濟大國,中美之間的經濟對話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在不斷強化,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也說過,中美經濟關系緊密。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金融界的大地震,是不可能不波及中國經濟的。
總體上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既有負面影響,也有積極的一面。負面影響表現為四點:首先是直觀的資金損失,出口與投資收到沖擊最大。其次隨著經濟的不斷傳導,金融危機對實質經濟的沖擊的嚴重性要大于預期。更進一步的影響表現在消費層面。由于股市低迷和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居民收入也相應縮水,這使得國內的消費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的需求不旺。最后鑒于以上三方面的影響,可以預計中國明年經濟增速將放緩。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如果大家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此次金融危機也是推動我國進一步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次契機。
醫藥行業是一個具有剛性需求的獨特產業,因而雖然也同樣受到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但總體上多數持樂觀看法。筆者認為金融危機雖然對醫藥行業影響有限,但醫藥企業自身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首先國內醫藥行業作為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制于大環境的制約。因而根據上述討論的四點負面影響,我們可以推斷:醫藥企業融資受阻,這是因為資本市場趨冷意味著融資更難、代價更高、不確定性更大。因此,多數原本想融資的企業也會選擇放棄,轉而少量私募或干脆反向并購。
金融危機將對我藥品尤其是中藥出口帶來不利影響,例如9月份當月中藥出口增長12.9%,低于前三季度增速將近一個百分點。金融危機對中藥出口的影響有可能在未能逐步加大,第四季度中藥出口增速將明顯放緩,尤其是提取物出口。
由于新藥開發困難,原研藥專利保護到期,歐美醫藥市場縮水等因素的影響,跨國制藥巨頭很可能會增加仿制藥的生產和銷售的投入;此外為了彌補歐美市場的損失,跨國制藥巨頭紛紛加大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市場的投入,這都使得未來幾年國內醫藥行業會增加數位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
其次金融危機也給國內藥企帶來一些難得的機遇。安永全球生物科技行業主管合伙人GlenGiovannetti日前在“‘里程碑’2008中國高成長企業CEO上市論壇”上表示,緣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境外資本市場上生物科技公司價值大幅縮水,這也是中國藥企到海外并購的一個絕佳時機。
此外2008醫改新政的出臺備受矚目。此次醫改將直接帶來整個醫療市場的擴容,醫藥企業有望借機放量。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有利于醫藥行業延續景氣預期。
之所以說中國藥企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刻,是因為國內藥企目前的特點是數量眾多,以中小企業為主。企業實力小就只能生產仿制藥,不能投入價值最大化的研發活動,而且抗壓能力弱,很容易在競爭過程中倒閉。
經過30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小作坊對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已經接近極限,中國各個行業包括醫藥行業都必須向集約型轉變,通過并購等手段壯大自己,降低內耗,投資創新。這樣才能在關稅全面降低,國外商品巨量涌進國內市場的時候,繼續自己的生存和發展。
所以金融危機也可是說是對國內醫藥行業的一次提前的預警,目前雖然國內醫藥市場這個大蛋糕可能并未因金融危機而減小,但是這個蛋糕的位置被抬高了,分食的對手更多更強了,只有多個企業融合起來把自己打造成有頭腦有力量的巨人,我們才能更多地分到這個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