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韋爾“卓越科學與工程計劃”在中國持續
世界光學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方面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200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Theodor W. Hansch 教授接受霍尼韋爾邀請,在上海交通大學開展為期兩天的演講和交流活動,通過面對面互動,與交大學子分享科學的魅力以及他在追求精確實驗測量的過程中作出的重大發現。
10月25日,Hansch 教授首先來到交大致遠學院,與學生暢談在光學領域從事研究以及獲得諾貝爾獎物理獎的經歷和感受,下午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的特邀嘉賓,他向500余位學生做了題為《精密點燃激情》的演講,闡述了實驗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理論與實驗之間看似微小的差別可能帶來的概念上的重大突破。10月26日,Hansch 教授還為上海交大物理系研究生上了一堂《激光頻率梳:從原子到宇宙》的課。
這是霍尼韋爾攜手諾貝爾獎得主第三次走進上海交大校園,也標志著“霍尼韋爾卓越科學與工程計劃”(Honeywell Initiative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在中國的持續推進。該計劃與中國、美國、瑞士、印度、捷克、墨西哥的12所頂尖高校合作,通過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校園系列講座、專項創新獎學金以及由霍尼韋爾針對工程類學生打造的課程等活動,把教學和行業應用緊密聯系,為學生創造與工業界頂尖技術專家以及諾貝爾物理學和化學獲獎者近距離溝通交流的機會,從而激勵和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
上海交通大學是受邀參與該計劃的兩所中國高校之一。去年11月,“霍尼韋爾卓越科學與工程計劃”正式走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世界原子和分子物理學的杰出學者、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Claude Cohen-Tannoudji 教授為師生帶去了精彩演講。
“上海交通大學旨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打造科學大師和行業領袖,激發學生們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張文軍表示,“很高興和霍尼韋爾合作,將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帶進校園,讓學生近距離接觸諾獎獲得者,培養他們在科學領域追求卓越的興趣。這一活動把著名科學家與對青年才俊的培養聯系在一起,意義深遠。”張文軍強調,國際化戰略是上海交通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舉措,希望通過此類合作,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以及中國高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霍尼韋爾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盛偉立先生表示:“我們非常高興攜手諾貝爾獲獎者再次走進交大校園,為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提供與當代大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我們希望通過‘霍尼韋爾卓越科學與工程計劃’這一形式獨特的全球項目,為像上海交大這樣的高等學府在開拓學生視野、培養科學興趣及探索精神上貢獻我們的力量。中國已經成為霍尼韋爾全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市場和研發生產基地。上海交通大學是霍尼韋爾在中國最重要的合作高校之一。作為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頂尖學府之一,上海交通大學擁有深厚的辦學傳統,學術氛圍濃厚,在自然科學領域具有雄厚的研發實力,我相信,我們雙方的強強合作必將推動科技創新和中國優秀人才的培養。”
作為植根中國的財富百強企業,霍尼韋爾在自身業務發展之余一直高度重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支持中國的科學與數學教育,并與中國高校積極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合作。其中,霍尼韋爾不但與上海交大在自動化、環境保護、物理、化學等眾多領域展開研發合作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還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為優秀學子提供獎學金和實習機會。從2009-2011年期間,共有126名上海交大學生參加了霍尼韋爾的實習計劃。
Theodor W. Hansch 教授因其對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與 Roy J. Glauber 和 John L. Hall 一起獲得了2005諾貝爾物理學獎。Hansch 教授的最近成果即率先利用革命性的頻率梳技術來測量超短脈沖光的頻率。在中性冷原子的量子物理學領域,Hansch 和他的同事們用光實現了首個二維和三維原子晶格束縛。
Theodor W. Hansch 教授于1941年出生于德國海德堡,目前在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教授實驗物理學,并在德國加爾興馬克斯-普朗克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擔任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