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60年代末投身環境保護事業以來,曲格平歷任駐聯合國環境署代表、中國首任環保局長、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等職。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環保事業走過的路程,這位德高望重的環保老兵頗感欣慰:“總體上看,從基本國策到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到建設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視野越來越寬廣,思路越來越清晰,內涵越來越豐富,制度越來越到位。”
曲格平回憶說,改革開放之初,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但環境保護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當時,環境保護在發達國家方興未艾,而在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則呈急劇蔓延之勢。“我作為剛剛成立的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環保局局長,深感責任重大。經過認真準備,1982年秋天向國務院作了匯報,年底召開的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正式宣布環境保護是一項基本國策,確定了環境保護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位置。”
“我國的環境保護雖然起步晚,但在改革開放中跟上了世界潮流。世界各國已達成共識:人類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求得發展,不能用今天的發展損害明天的發展,不能用局部的發展損害整體的發展。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得到了我國政府的積極響應。1997年,可持續發展被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今天,通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善莫大焉!”
忽視環保,將直接影響到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曲格平說,“改革開放使得人們打開思路,敢想一些事,敢做一些事。我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對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格外警醒,學到了他們先進的環境保護理念和做法。”
“這些年,整個社會的環境意識不斷提高,人們對環保事業與社會進步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說到這里,曲格平先生話鋒一轉,“30年的改革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仍然有著強大的慣性,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還是以破壞生態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曲格平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生態退化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國際社會對各國在發展中生態責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中國的環境問題更是高度關注。我們必須繼續推進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關鍵是要真正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切實依法保護環境,這樣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