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中國造紙裝備制造基地”落戶河南省沁陽市,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沁陽市造紙裝備制造產業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末,是當時支撐沁陽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目前,沁陽全市造紙裝備企業已達180余家,從業者3萬余人。在授牌儀式上,沁陽市市委副書記、市長魏新洪說:“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特色造紙產品、培育紙業裝備集群’四大戰略工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全力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中國造紙裝備制造基地’品牌,讓沁陽造紙裝備制造品牌享譽海內外。”
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克復教授建議,沁陽應該發展性價比高的產品,不一定非要追求國際最先進。沁陽的發展模式不要百花齊放,應該是一兩個龍頭企業帶頭,其它為該企業服務,做配套設備,龍頭企業做主要部件,這樣分工合作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和浪費。
崇義輕工制造部劉英杰工程師認為,目前工人技術素養和國際先進企業差距較大。劉英杰曾在世界知名裝備制造企業芬蘭美卓公司工作43年,他說:“那時候幾乎天天有培訓,從各種法律到具體技能和管理知識,我們的工人要達到國際水準,至少需要5年的技術培養。”
中國是世界造紙產品的主要生產國和消費國,同時也是世界造紙產品主要進口國。今年1月~8月,全國機制紙及紙板產量7677.87萬噸,同比增長5.30%。其中8月完成產量975.56萬噸,同比增長2.55%,增長幅度是今年最低點,這表明行業生產不景氣。而1月~7月,全國機制紙及紙板制造行業累計完成利潤總額同比降低13.67%,其中7月份完成利潤總額同比降低19.44%。
目前,針對制漿造紙行業傳統自動化的使用已得到全球普及。盡管自動化控制技術進入中國造紙行業的時間較晚,但由于引入了國外廠商的先進裝備,中國在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上并不落后于人。因此,該行業之所以推廣自動化技術有所困難,仍然歸結于擺脫不了投資成本能減則減的傳統觀念。而像沁陽這樣的基地,更不應該局限于“性價比”,而是要向國際標準看齊,工人技術不足就要提高人員水平,或是用先進的制造裝備替代人工。
與此同時,排污標準的越來越嚴格,使具有重大節能效用的自動化技術正在被更多的用戶所認可。未來,在政府積極地宏觀經濟政策調控下,制漿造紙行業將迎來產業升級與行業整合,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中小型造紙企業面臨更大的危機。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企業利潤下降局勢仍將延續。行業也開始新一輪洗牌,落后的小企業最終會淘汰出局,大企業并購重組將成為行業優化發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