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傳統的建筑產業,在常人眼中,無外乎與水泥、鋼筋打交道,但在十八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征的嘴中,卻變得很科幻很玄妙:迪士尼樂園的假山全是不規則建筑,通過信息化軟件紅外線采集數據,然后計算制模,最后進行分塊澆筑和再拼裝,完全不用技術工人畫圖;用三維信息化軟件可以虛擬工程建設的整個過程,如遇到問題能在電腦上提前發現并改正,不會導致返工;地下工程或高空焊接不用工人,只要交給機器人,就“齊活”了……
“技術帶來的可靠性和先進性是傳統手段無法比擬的。”徐征講這些故事,是為了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印證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的兩句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創新既要有政府的推動,更應該來自企業的自覺。”對于創新驅動發展的體會,不僅僅局限于像徐征這樣的企業家代表。今天,十八大各代表團討論中,“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各級政府官員、企業家、科技人員、學者專家等各界代表的熱詞。
政府:面臨困難和挑戰的抉擇
“十八大報告專門列出兩節內容,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0年進入新階段提出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要求。”十八大代表、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認為,我國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國企業發展規模較大、競爭力大幅提升,經濟社會發展上新臺階的時候,面對著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戰。“以前我們謀發展是消除短缺、消滅貧困;現在我們發現,相當多的行業在現有產業層次已沒有發展空間,即使不投資都會出現生產能力過剩。”他認為,目前我國的發展,不再是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而是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十八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介紹說,江蘇作為先行先試的地區,早在2010年制定“十二五”規劃時,就在幾大戰略中特別增加了一項——創新驅動戰略,并且將其作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
“這是基于省情和發展階段作出的抉擇。”羅志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雖然江蘇近十年發展很好,經濟總量第二,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萬美元,但下一步發展充滿了困難和挑戰。其中最突出的,一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如經濟總量很大,但大而不強;二是資源約束,人均土地非常少,工業總量大,傳統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三是生態環境約束,產業密集,污染重,能耗大,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影響。
為此,十八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南平算了一筆賬:按波特競爭理論,人均GDP1000到1萬美元,經濟發展靠的是投資驅動;但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并在3萬美元以內,經濟發展就要依靠創新驅動。從江蘇的情況來講,如果要維持GDP10%的增速,投資必須增長20%,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