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在世界經濟下行,歐債危機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經濟卻能一枝獨秀。究其原因,德國是靠制造業的優勢、強勁的出口以及勞動力收入的增長來實現穩定增長的。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制造業衰退的情況下,德國之所以能保持制造業的優勢,關鍵是能順暢地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生產優勢。產品的多樣性及現代化使得德國企業有能力規避歐債危機帶來的各種風險。有經濟學家測算指出,德國經濟增長額的60%是依靠采用科學技術成果獲得的。
中小企業是德國的經濟支柱。企業家們經過長期實踐認識到,在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靠大批量生產、簡單加工等以價格為主要競爭手段是無法長期發展的,只有以質量、誠信等非價格競爭力為主要競爭手段的企業才有可能發展壯大。所以,德國的中小企業大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能在激烈競爭中打開局面并長期立足。為了使自己的看家本領不被替代,就必須始終堅持不斷創新。這種壓力和動力迫使企業在研發上不斷增加投入,更新改造原有的技術和設備。
在德國,企業一直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據統計,2010年,德國企業的科研投入總額為490億歐元,占全國科研總投入的70%。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的前25名里,德國企業占了11個。德國政府也不遺余力地為中小企業提供便利,德政府先后通過了《工商企業研究開發人員增長促進計劃》《企業技術創新風險分擔計劃》《中小企業研究合作促進計劃》《小型企業服務投資促進計劃》等一系列法律,這對推動企業開展創新活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科技成果的轉化關鍵在于科技界與企業的結合,這就需要企業主動采取行動,與科技界溝通,獲取科技人員的幫助與支持。德國的具體做法是,只要中小企業安排研究任務,公布需要攻克的難題,就可得到科技與教育部的獎勵基金,企業則利用這筆獎勵基金聘用科技人員。如有關政策規定,任何國家級大型科研項目,必須至少有一個中小型企業參加,否則就不予批準。企業通過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和開發的整個過程,深入了解這一成果形成過程的設計思路、工程結構和工藝方法等全部細節,也為企業自身的技術基礎增加了實力,從而更有信心和熱情開展創新。而科研機構選擇科研項目時,首先想到的是必須為將來的產業化服務,從一開始就避免盲目選題。
德國有眾多大型跨國企業,這些企業對科研的熱情也非常高,對科研經費的投入都有嚴格的最低限額標準,并且普遍設有研究部和開發部,分層次展開科研活動。研究部立足于探索具有戰略意義的科技,開發部則負責利用現有知識與技術實現自主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例如,德國大型化工企業巴斯夫每年在研發領域的投入高達20億歐元。該企業有8300多名工作人員在遍布全球的研發機構工作,他們參與的合作項目約1400個,并且與大學、研究機構、商業合作伙伴及全球各行各業的客戶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