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為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業內人士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積極財政政策的及時出臺,將為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注入強勁動力。
財政政策調控優勢明顯
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明確,西南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董先安認為非常及時。他說,相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關鍵優勢在于它能更迅速地提振經濟活動,這一點在宏觀經濟遭遇較大沖擊的時候尤其重要。及時有效的財政刺激措施,能在短期內為經濟活動提供比貨幣政策更大力度的動力。
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10.6%,二季度增長10.1%,而三季度僅增長9.0%。
由于貨幣政策反應迅敏,覆蓋面廣,通常被視為抵御經濟下滑的第一道防線。因此,9月初以來,央行連續三次調低基準利率,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就在本月,央行宣布將取消對銀行貸款額度的限制——這是2008年上半年用以約束銀行信貸的關鍵政策工具。
但是貨幣政策的作用畢竟有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介紹說,在1998年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國也曾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但根據以往的經驗,放松之后,錢是不是能夠貸出去,企業會不會來貸款,這還是一個問題。”
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經濟學研究員清議則認為,面臨危機,在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當然應該由政府先花錢。因為只有政府先花錢,才會補貼受危機沖擊最大的低收入者,使他們有能力增加開支或恢復以往的支出;才會在增加公共工程開支的前提下,增加企業的訂單進而增加企業的生產性開支,包括恢復往日的對外采購量和工資支出。
積極財政被寄予厚望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經濟狀況與1998年有很大的可比性。從上一次的經驗來看,中國將發行一定規模的國債來確保積極財政政策取得較好的成效。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上一次中國運用積極財政政策是在十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在1998年-2000年間,中國每年發行了約1050億元特別國債(相當于財政收入的10%,或GDP的1.3%),用于財政刺激計劃。在2001年-2002年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中國每年發行了1500億元特別國債(相當于財政收入的8.5%,或GDP的1.3%),以刺激經濟增長。
他認為,假如未來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強度與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和2001-2002年全球經濟低迷時期相當,按發債規模相對于經濟規模或財政預算的比例,中國政府可能為財政支出計劃發行3500億元-5500億元政府債券,以刺激經濟增長。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2009年經濟面臨的下行風險已經遠遠大于幾個月以前的預期。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增速都會明顯下降,特別是出口的前景非常不樂觀。因此,2009年應該有相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否則中國的GDP增速可能會下降到6%左右。(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