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決策——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一定要關注股市的晴雨表功能,關注資產價格變動,以提高決策的前瞻性。同時,要切實改變目前宏觀決策機制中沒有證券業意見表達渠道的現狀。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雖尚無定論,但中國股市的晴雨表特征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堪憂,中國企業利潤增長的前景堪憂。此時,宏觀調控再不能沉醉于歷史數據的美好幻影中,應立即對未來可能的最壞情況做好充分準備。從目前來看,貨幣政策應大幅度快速降息,主動下調人民幣匯率,推動銀行加速放貸,拯救房地產市場,否則股市反映出來的經濟前景可能變成現實。
股市確已成為晴雨表
由于股權分置等制度缺陷的存在,中國股票市場長期地、時時地出現與宏觀經濟背離的情況。股改之前,上證指數連續4年出現了與宏觀經濟走向背離的持續下跌。股改極大改善了原有股市的若干重要結構和功能,股改后我國股市對經濟的代表性日益增強,最核心的中國企業都已成為上市公司;股市結構與經濟結構日益匹配,股市行業結構與整體經濟結構日趨一致,且兩者的增長結構也非常類似;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強了對實體經濟的反映能力;股市國際化也緊隨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統計,到200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市值達到32.7萬億元,相當于GDP的132.6%;上市公司總市值與主營業務收入總和占GDP的比重達到34%。如果將上市公司比作宏觀經濟的抽樣樣本,那么當上市公司達到這樣的規模和總量時,起碼我們可以在統計上得出這樣的結論:股市在相當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觀經濟。
股票的價格是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未來的風險預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決定的,股價是針對未來企業表現的情緒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價格綜合起來,就形成了投資者對未來宏觀經濟表現的總體情緒。
現在我們的市場上有1億個股票賬戶,其背后的投資者,都是用真金白銀在投資未來。
與此同時,伴隨著機構投資者的發展,證券行業目前有1000多名來自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相關機構的分析人員,每年的研究投入超過10億元。眾多的專業人士和投資者,花費巨資、耗費巨大精力,就在反復研究、翻騰1000余家上市公司及其代表的宏觀經濟——他們是對未來經濟走勢最敏感的一批人。
證券專業人士和投資者形成的總體情緒所反映的,就是股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的變化。所謂“晴雨”,皆在此集大成。
宏觀調控應充分尊重股市晴雨表功能
去年上半年,股市從2700點一路攀升至3700點,股市過熱實際上是經濟過熱的提前反應。此時各項宏觀數據依然相當良好,月度CPI除6月外,其余各月均不到103.5。當時,貨幣政策堅持只盯住CPI,不認為資產價格是貨幣政策應該關注的范圍。在本該堅決加息的上半年只加息兩次。直到第三季度,CPI指標突然三個月暴漲,突破了106的水平,央行才在下半年連續加息4次。由于本已滯后的利率政策對宏觀經濟的效用又存在時滯,在7、8、9三月連續加息的情況下,股市已經慣性飆升到5500點左右。與此同時,同樣代表資產價格的房地產價格也在不斷攀升,但遲至11月,針對房地產價格的金融政策才姍姍來遲,政策發布后不到兩個月,美國次貸危機的嚴重后果就開始顯現,世界經濟步入下行區間。
今年以來特別是在春節過后,股市對宏觀經濟發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悲觀情緒已經較為明顯,至今年6月,這種悲觀情緒已經非常明顯,股指亦回落到3000點的水平,但今年上半年一段時間內,防過熱仍然是宏觀政策的重要內容,6月15日,央行仍然出臺了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一個百分點的措施。到8、9兩月月度CPI由107以上暴跌至105以下時,保增長才成為政策主基調。
自股改以來,我國股市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功能。遺憾的是,本輪經濟周期從上行的后半段到下行至今,宏觀調控始終沒有充分體認到股市對經濟的先導作用,而是繼續依據滯后的宏觀經濟指標——如GDP、CPI等判斷經濟形勢。決策依據的滯后性往往會影響調控政策的有效性,因此,當前股市的大落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投資者對宏觀調控的信心在減弱。
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的變動是未來經濟預期的提前反映,宏觀調控應該更好地對其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更多地站在未來研究和決策當下,以避免宏觀經濟出現大起大落,從而使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實現穩定發展。(作者為中信證券(600030,股吧)董事總經理、研究部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