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變革正在向我們走來,一個‘家家都有機器人、廠廠都有機器人’的時代或已不再遙遠。”日前,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畢亞雷表示。
在調查中發現,工業機器人不僅漸漸成為工廠“香餑餑”,也有效地帶動著產業技術升級。伴隨著企業的生產自動化轉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廣闊。
發展工業機器人是大勢所趨
前不久,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宣布將于10月份關閉其在中國的唯一自有工廠。阿迪達斯關閉中國工廠,并不是孤立事件。早在2009年,耐克便關閉了其在中國唯一擁有的設在太倉的鞋類生產廠。而最近,更有一系列美國企業遷回本土:福特汽車公司,要把1.2萬個工作崗位從墨西哥和中國遷回美國;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從中國轉回美國中西部;摩托羅拉宣布在中國進行大幅裁員;美國消費品巨頭佳頓、卡特彼勒等世界五百強企業,也在今年上半年紛紛將部分產品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回本土生產……
對于它們離開中國的原因,市場人士解讀不盡相同,但一個普遍的原因則是: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廉價的產品制造基地。
深圳眾為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事業二部市場總監劉勇分析稱,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近幾年來,中國各地都上調了最低工資。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最低工資是印度的兩至三倍。評估亞洲15個發展中國家規定的最低法定工資以及相關強制性福利支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包括工資和福利成本)位列第三,僅次于馬來西亞和泰國。
基于這一背景,畢亞雷認為,隨著世界工業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能力不斷增強,愈來愈多的手工作業將被更具有性價比的自動化作業所代替,一些低利潤、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被逐漸淘汰。大力發展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已是大勢所趨。
機器人產業或迎井噴式發展
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51%。據業內人士預計,未來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將保持28%左右的穩定增長速度。
與一些生產型企業的外遷相比,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機器人企業卻瞄準了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大舉進入中國。除了早已進入中國的發那科(FANUC)、ABB、川崎等企業,去年底,丹麥UniversalRobots機器人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今年1月份,愛普生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成果轉化、合作推廣等方面達成共識。3月6日,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安川電機株式會社正式落戶中國,將進行工業機器人設備及附屬品、零部件的開發、設計、生產。同樣在今年3月,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AdeptTechnology公司正式落戶上海,在華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愛德普機器人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據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透露,2010年,我國機器人產值僅占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的1/20。當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增長10%左右,我國增長達51%,增速位居全球第一,絕對增量僅次于日韓,排在全球第三。“預計未來幾年內,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很可能是井噴式發展。”曲道奎判斷。
愛德普中國區運營客戶服務經理蘇金龍表示:“我們對中國機器人市場遠景比較看好。”
目前企業普遍需自動化改造
去年,世界最大代工企業之一的富士康宣布,將在3年內生產裝配100萬臺機器人,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招工難問題。而資料顯示,富士康在中國的工人總數約為120萬,僅深圳的工人總數就在40萬左右。
對此,眾為興的劉勇向深圳商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富士康裝配的工業機器人,只有40%左右是關節型機器人,60%左右是價格較低的直角坐標機器人,它們大多在3~4萬元一臺。即便按照一臺關節型機器人10萬元計算,對比目前富士康生產線上的工人工資水平,實際上僅相當于一個崗位1曜笥業睦投Τ殺盡
“比如一個工人月工資是3000元,一個崗位實行兩班倒,那么算上加班工資的話,一個崗位的勞動力成本也在8萬元左右。而工業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且產品的標準化、精度等將大大提高。按照工業生產上的一般規律,設備投入的回收期在兩年就可以做到了。”劉勇認為,經濟是富士康上馬機器人項目的主要目的。
工業機器人市場有多大?劉勇同樣算了一筆賬:參照富士康的100萬臺機器人計劃,富士康的產值約占珠三角工業產值的1/4,如果未來3年珠三角企業2/3的生產線有自動化改造的需求,那么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就在200萬臺左右。劉勇認為,這個市場“真的非常大”。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上周給記者提供的一份調研報告中表示,珠三角地區正處于工業化轉型過程中,目前生產企業普遍需要技術和設備升級改造。
國產機器人盼出臺扶持政策
市場前景廣闊,現實的困境并不樂觀,中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并未在市場中占得先機。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擁有量不到全球總量的1%,其中國產的機器人約占30%,其余皆是從日本、美國、瑞典、德國、意大利等20多個國家引進。
“中國真正有規模、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幾乎沒有,主要是生產工業機器人的關鍵性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等受制于人。而采用國外關鍵零部件生產的國產機器人,價格上并沒有多少優勢,所以客戶大多選擇國外的機器人。”劉勇透露,以眾為興這樣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來說,其關節型機器人一年的產銷量也就數百臺。
劉勇認為,工業機器人作為機電一體化設備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希望國家在開展基礎學科的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通過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以降低生產成本。此外,應該加大應用技術上的投入,出臺相關的鼓勵和獎勵措施,不光為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的企業進行扶持,同時為運用工業機器人的企業提供獎勵。
“對于機器人產業,國家并沒有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而更多的是將其等同于高科技產業。”劉勇表示,這是一大遺憾。畢亞雷同樣建議,國家將機器人產業作為戰略性新型產業予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