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流域上中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圖為江西某地開展生態補償后,荒山變為綠地。王莉萍/攝
“使用自然資源需要付費,這不只是理論上的意義,國際上確實已經逐步付諸實踐,并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
在日前召開的中美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國際會議暨中美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上,該研究領域的倡導者和學術帶頭人、美國佛蒙特大學生態經濟研究所所長Robert Costanza,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作上述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和Costanza是這次會議的組織者,也是剛剛成立的中美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中心的學術負責人。來自7個國家的40余位研究人員參加了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召開的本次會議。
為生態付費成為社會發展方向
自遠古時代,人們就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對生態系統功能的樸素認識。20世紀初,一些國家已經有不少對生態系統功能及其經濟價值評估的理論和實踐。生態系統服務的科學概念在80年代初被提出,但直到1997年Costanza研究小組在《自然》雜志發表研究成果之后,才真正引起全世界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視。Costanza等人計算出全球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約為33萬億美元,是當年全球國民生產總值(GNP)的1.8倍,這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
“在美國,生態付費已經比較普遍。比如,我們保護生物學研究中心的一部分研究經費就來自垃圾收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終身教授李百煉對記者說。
“在美國,產品的價格中稅收占很大比例,石油類產品價格中的稅費甚至可以占到70%。發達國家產品昂貴,很大程度在于它所承擔的社會和環境責任。稅收如何分配,是經過深入研究的。做有利生態健康方面的事情,政府就會給他撥付資金。中國產品的廉價往往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扣除這一點,中國產品的競爭力要大打折扣。”李百煉說。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科學中心副主任謝高地表示,上世紀末以來,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已開始進行生態服務的研究。中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很快。關于生態效益付費或生態補償問題更需要以生態服務的研究為基礎。但這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尚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大家都抱著極大的興趣共同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本次會議的議程之一,是交流各國在生態服務方面研究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探討全球生態系統研究的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建立合作平臺和機制,以推動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研究與應用的發展。這也是第一次比較大規模地以生態系統服務為主題的國際會議。
“這一工作很有意義,應該讓大眾知曉。”李文華向《科學時報》記者表示,由于先前人們對生態系統重要性缺乏足夠的了解,同時認為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服務是大自然的賜予,沒意識到還需要人為保護和維護,需要付費和補償,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長期以來被忽略了。現在,通過各種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化評估,有助于人們認識到生態系統服務的巨大價值,促進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有利于我國當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
據介紹,從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過程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零散局部的研究階段,相關研究人員在局部地區對個別生態系統的部分功能進行了短期的觀測與評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態系統定位站網絡的周密布設及其常年對生態系統的計量觀測,積累了大量的觀測資料,為我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定量研究及價值評估奠定了基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研究進入定量的、系統的全面研究階段。
中國在加大關注支持力度
李文華總結說,當前中國在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工作方面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和基礎:
其一,生態與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發展的瓶頸,大家越來越認識到這一點,生態系統管理和恢復也有此需求;其二,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已建立了定位站網絡,覆蓋了不同地區和不同生態系統,使大家的相關認識越來越豐富,同時,生態系統功能研究的方法和技術日漸成熟,越來越有條件進行相關工作;其三,現在生態學的研究由過去單純研究自然現象,轉到和解決社會問題相聯系,從而也面對更多社會需求,比如生態補償就是一例。
近些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進行了大量有關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化的評估研究,包括了森林、草地、濕地、河流、湖泊、海洋、城市等各種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態系統類型,并涵蓋了國家、流域、省、市以及自然保護區等各種不同尺度。這些研究不僅積累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基礎資料,推動了政府對生態系統的科學管理工作,也提高了公眾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意識。
相關研究結果還為生態補償機制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理論和數據支持。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流域上中下游生態補償機制以及礦產資源開發、森林生態效益和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框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研究為生態補償標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在關注生態補償,要尋找科學依據,但不是說一下就要把生態系統的所有服務都一一列舉出來,全部找國家或相關部門要錢;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逐步把一些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引起關注的功能指標納入進來。這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最終會越來越多。”李文華強調:“如果把所有功能都計算出來,木材價格將會是現在的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目前國家經濟能力難以接受的。在20多年前溫飽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時,人們還不能理解,但現在已認識到它們的價值。”
李文華也總結了目前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例如,缺乏生態系統功能等基礎研究,有些研究機械照搬國外的標準,評估指標選取的任意性、計算方法的無序性和重復計算問題,非市場價值評估的不確定性,理論計算與實際應用相脫節,同時,對生態系統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空間異質性缺乏充分考慮等,這都是研究者們在下一步工作中所要面對的挑戰。
李文華強調,今后中國的生態系統服務研究應當著重深入開展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和功能等基礎研究,加強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指標和方法的標準化研究,完善間接服務價值指標的評估技術,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模型及尺度轉化等方面的研究。
與此次會議主題相映的是,經費約3000萬元的以“中國主要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安全”為主題的“973”項目日前已獲科技部批準,由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科院資環局局長傅伯杰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
在基礎研究方面能得到這么大力度的支持,也顯示了政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對生態系統長期的開發利用和巨大的人口壓力,使我國生態系統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嚴重退化,已對我國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開展我國主要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生態安全研究,是生態系統恢復和生態建設、生態功能區劃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一項目的目標是深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機理和方法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上的可操作性,希望能夠推動生態系統服務在政府決策中的應用。”傅伯杰說。
而此次中美生態系統服務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是要把中美雙方在生態系統服務方面的力量聚集起來進行合作,也要與非政府組織以及政府決策者合作。這次會議邀請了其他國家的一些專家以及NGO的代表一起參與,今后合作的范圍還會逐步擴大。”據李文華介紹,合作的目標包括就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關鍵問題開展合作研究,通過聯合發表文章及座談會推動研究成果的交流,通過聯合培養、學術訪問和培訓提高成員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
《科學時報》 (2008-10-22 A3資源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