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在公路旁的興安光伏產業廣告非常吸引眼球
“打造太陽能光伏之都!”無論走高速從湖南進入廣西興安縣,還是從桂林市進入興安縣,撲面而來的是公路兩旁矗立著的幾塊內容相似的巨大廣告牌,非常顯眼。讓人感覺立即就能進入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工業城市。
四五年前,興安的光伏產業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一家光伏企業。近年來,興安縣把強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對外宣傳號稱太陽能光伏之都,要打造千億元產業園,得到了廣西主要領導表揚,夸贊興安縣“‘無中生有’搞起了光伏產業城”。
當前,在全世界太陽能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的窘境下,該縣的太陽能光伏產業果真能逆流脫穎而出?
領導來了工人演戲
近兩年,記者陸續接到讀者報料,稱興安縣太陽能光伏產業園里的所有公司停產日子多,生產日子少,有的公司工資拖欠兩個多月都沒有發,每逢有領導來視察時,附近農村的臨時工就會被叫到廠里穿上統一工作服,“很正規的裝模作樣的在那里生產,經常裝我們都裝得很像了。”領導一走,工人們馬上一哄而散。因為光伏產業園中有一種產品叫“硅片”,工人們戲稱,這是騙子做片子。
目前,興安縣還在以建設光伏產業園的名義大量征地,被當地一些群眾質疑,發展光伏產業是借口,其真實目的是搞“圈地運動”。
記者試圖揭開興安光伏產業的神秘面紗,歷經數月多次深入該縣調查采訪。
興安縣太陽能光伏產業園最大的光伏企業原名尚科光伏公司,現改名為興安縣吉陽光伏公司。6月22日上午,記者說要幫親戚找工作,問門衛是否招工?門衛介紹,現在公司訂單少,開機生產的時間也不多,原來的1000多工人已經裁減了一半,“還招什么工哦。”
該公司一名女工向記者透露,她和工友們的工資已被拖欠了兩個多月。今年開始,她們都是每上5天班就休息9天,放假時間差不多是上班時間的兩倍,每月工資才1000元左右,好在他們大多數都是附近的村民,廠里沒事做時就在家干農活或者做小生意,“不然哪里夠吃,家里有老有小的。”
有一次,記者在吉陽光伏公司附近的鐵路橋村,問幾位休假在家的員工,前不久曾有興安縣組織的參觀團,到吉陽光伏公司生產車間參觀學習,看到站滿了工人,都穿著白大衣,生產場面熱火朝天的,怎么與你們說的情況落差那么大?女工們幾乎異口同聲一臉不屑地叫道:“哇哈哈,你們記者也那么土啊,這是騙子做片子知道不?”究其原因,他們介紹說,許多工人都是附近村的,每當有領導來參觀,公司就發通知,叫大家都去“上班”。“上班”時,看到公司上層領著一幫領導進來車間參觀,公司領導講得天花亂墜,工人們聽了暗地里都偷笑。等領導參觀完后,她們也就停止生產散開了,“不久就回到家,該帶崽的繼續帶崽,該放牛的還是去放牛。”有一次又“演戲”時,正好,工友們都是在拿著太陽能光伏硅片裝模作樣,一位平常很調皮很“有才”的青年男工偷偷地小聲說:“他們是騙子做片子,我們也是騙子”。
6月25日,在該縣桂林尚鼎新能源有限公司附近,村民康某介紹,他在桂林尚鼎新能源有限公司上班,公司一年開工生產不到4個月。不開工時,每個工人每月領690元的工資,領了那690元,要保證有領導來參觀時隨時叫隨時回廠。“被公司叫回去裝樣子給參觀團看,我有3次經歷。”
同樣,該縣桂林凱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附近村民李某介紹,該公司去年年底建成后,只開工生產了10多天,也沒見什么貨物進出。該公司門衛介紹,公司的產品絕大部分靠出口,由于受美國雙反調查影響,公司訂單少了很多,只好停產。目前公司只有20名工人,老板也去國外跑市場去了。原本以為是新興朝陽產業,沒想到夕陽已西下,快面臨倒閉了。
大肆征地野草遍地
6月25日,在吉陽光伏應用有限公司旁一片空曠的荒地上,廠房地基上的鋼筋已銹跡斑斑,地上野草遍地。一名工人說,地基打樁后,公司就沒錢建廠房了,所以一直空在那里很久了。
興安鎮護城村委鐵路村,靠近尚科光伏公司。這段時間,該村的村民正在為保護自己的田地而奔波忙碌。村民孫某告訴記者,2009年,興安縣已經征了該村數百畝的土地給尚科光伏公司。現在還要征用村里的田地,沒有開村民大會,興安縣國土局只是跟幾個村民簽訂了征地協議,全村絕大多數的村民都不同意。誰知,國土局近日竟然組織人將該田垌里的田埂給挖掉了,讓村民種不了田。一些村民沒辦法,只好重新堆砌田埂繼續種田。
6月初,3臺挖土機開進鐵路村開挖村里的山嶺,被村民阻止。村民要求在場的國土局領導出示廣西區政府的征地批文,國土局的人出示不了,最后停止施工。6月17日,突然有上百名社會青年手拿鋼管來“維護秩序”,挖土機強行挖地上的果樹、經濟林木、祖墳。有村民上前阻止,一群社會青年沖上來,將那名村民抬起來丟到施工現場外。這伙社會青年,有的頭發黃黃的,有的身上有文身,十分兇狠,手里不時揮舞著鋼管叫囂:“誰上去阻工就打死誰!”村民們都稱這伙人是黑社會,村民們質疑,現在公安部有規定警察不能參與征地,有負責征地的部門就請社會青年出來搞事,其目的就是嚇唬老百姓,然后強行施工。
村民孫某說,縣國土局來征地時,說是縣里要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所以要征用大片土地。但每個興安人非常清楚,太陽能光伏公司平時都很少開工生產,村民們認為:“這明擺著是有人與光伏公司一起來搞圈地”。村民說,有些局的局長拿出50萬到300萬元不等入股光伏公司,曾有領導放言,光伏產業有國家政策扶持,興安給光伏產業的地都是倒貼錢或者非常便宜,就算搞太陽能光伏虧本也不怕,他們有大片土地,到時土地一變性,搞房地產那就發財了。采訪中,村民們上述說法得到包括公務員在內的一些興安人認同。
興安縣人大代表、冠山村委會主任文永龍說,以發展光伏產業的名義,該縣在冠山村就征了1555.3907畝土地,還有鐵路村等地也有大量土地被征用。文永龍曾三次就征地及補償問題向縣政府提出質疑議案,“很遺憾,政府的三次回復,對關鍵問題避而不談,甚至自相矛盾。”文永龍頗為無奈。
興安縣人民政府網站中有這樣的介紹:2009年12月,興安縣人民政府依法收購原桂興村普天通信設備廠,以繞城路為連線,連接原城西產業園C1區、C2區、原桂興村普天通信設備廠構成現在的興安太陽能光伏產業園,規劃面積23.9平方公里。
“無中生有”所為何來?
在廣西,最先、最敢“向太陽借光”的是興安縣。2008年的金融危機讓原本一片光明的光伏產業跌至谷底。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產業原材料靠進口,產品也絕大多數靠出口,“兩頭在外”。這種情況目前也沒有改變多少。但就是在當時業內的一片哭聲中,桂林這個以旅游聞名世界的城市下轄的一個小縣城、漓江上游的興安縣領導,不知道他們從危機中嗅出了什么商機,逆流而上,開始雄心勃勃大力扶持光伏產業,誓要打造千億光伏產業園。至2011年,該縣宣稱光伏上、中、下游入園企業達18家,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達47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1%。
今年上半年,受美歐反傾銷調查等因素影響,國內光伏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雖然近期國家各部委已經在擬定扶持政策,但一時也尚未見效。而在此前興安縣工信局一位領導卻在當地媒體公開發布消息:“我國光伏產業正處寒冬,慘遇行業性虧損,而建于興安縣的廣西光伏產業,卻化危為機,保持盈利,風景獨好。經兩年籌建,光伏產值去年由上年4億元增至50億元,稅收則從無到有去年達7000萬元,今年產值和稅收均以翻番速度遞增。”不知道該縣的企業有何靈丹妙藥,能在全世界光伏行業蕭條時做到獨善其身?但該縣統計局和稅務局相關領導卻向記者透露了不同的信息,上述兩局說的情況基本一致,興安縣統計在冊有繳稅記錄的只有中聯科偉達、尚科、健評、凱創4家光伏相關企業,大多數做的都是中下游來料加工業務。“去年全縣光伏產業應繳稅1967.6萬,實繳的就不好說了,更不用說實繳過來后,根據國家和縣里有關政策和規定絕大部分還要返還回企業。至于領導在報紙上宣傳的那些情況,具體我們也不太清楚呢。”
更令人驚訝的是,中聯科偉達一位強調不要寫他姓名的高管說,這里離市場和原材料都很遠,也不知道領導當初為什么要在這里搞光伏產業。除非到國家發改委爭取到搞頂層光伏項目———光伏電站、上電網的批文,投幾百億搞大的也許有效益。但國家發改委那里,每天全國同行把他們的門檻都踏破了,有幾個能搞到批文,花多少錢才能得到那樣的批文呢?那條路,現實點說,幾乎無望。
“引導政策長期缺位,而地方又過度溺愛(越位),這是我國光伏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認為,當前我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行業自身缺乏規范管理,企業盲目擴張和無序競爭造成的。
20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文章稱,該報記者日前對光伏行業的雙重依賴癥做了深入的調查發現,光伏“寒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政府深度介入,過度扶持,另一方面,對于整個產業的發展又缺乏相應的規劃和引導,造成一哄而上,產能急劇擴張,并最終釀成危機。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沖動下,光伏企業獲得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從土地到融資都獲得極大便利。而地方政府同時承擔著“黑轉綠”、“重工業轉高科技”的發展轉型和招商引資雙重責任,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有“一箭雙雕”之效,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專業知識和評判手段,只是單純以投資額、年產值為標準,對企業來說,申報項目規模越大越能得到扶持。不過業內專家表示,光伏行業的此次危機未嘗不是一個有益警示,即政府如何擺正在經濟發展中的位置,從政府主導歸位到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也許這段話值得興安縣領導和該縣光伏企業決策者反復拜讀和深思,因為良藥苦口利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