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作為高科技的集中體現,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從第一個機器人在美國問世,到如今近50年的時間里,世界各國都前赴后繼地奔跑在研究、利用智能機器人的這條路上。不過,作為一個科技含量最高的行業,它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似乎還有點兒遠。
然而,隨著蘋果的系列設備iPhone 4S、iPad3以及iTV等在國內市場的大規模銷售,其新增功能“Siri” 讓其化身成為一臺智能化的機器人,而智能機器人這個行業,一下子走上了臺前。
智能機器人行業“百家爭鳴”
在Siri發布之前,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場景主要是智能客服機器人以及用于娛樂目的的聊天機器人。據Gartner在2011年初的分析報告中指出,截止2011年初,全球智能客服機器人系統服務商就有大約36家,其中包括:eGain公司、H-care公司、Artificial Solutions等,它們所服務的客戶超過上百家,遍及電信、金融、零售、公共事業、政府、制造、媒體、電子商務、旅游、汽車、外包、科技以及服務等各個行業。
Siri的備受熱捧,讓各大企業從中嗅到了商機,開始紛紛轉向對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和開發。據悉:eGain已經推出了基于電話語音交互的智能客服機器人。國際搜索巨頭谷歌的Voice Action和近期推出的知識圖譜,也在從不同的層面切入人工智能。
而在國內,拋開一直穩扎穩打專注于人工智能、占據智能客服90%市場的小i機器人不說,搜索公司百度、搜搜、搜狗等作為防御性戰略,都在準備智能機器人方面的相關儲備。傳統語音廠商科大訊飛、移動客戶端開發者等也陸續推出各類“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來搶占先機,以求獲得更多的市場認同。
但與各大廠商紛紛采取積極行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關于機器人、關于智能機器人、關于語音機器人,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沒有統一的概念,而再進一步說,機器人是如何實現智能化?行業發展的前景如何?這些問題,不要說大眾,即便是行業內的人也存在著不少的疑惑。
何謂“智能機器人”?
目前,關于這些概念,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智能機器人技術是一種讓機器實現像人一樣“能聽會說、自然交互、有問必答”能力的綜合技術;智能語音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的一種,用語音交互的方式替代了文本交互,增強了信息輸入方式后,就能和更多的設備進行整合。
我們不妨借助“Siri”來進一步明晰這些概念。簡單的說,蘋果的Siri=語音+智能機器人。語音部分由蘋果在2010年整合的全球最大的語音識別軟件公司Nuance來實現,而國內這一塊做的最出色的是科大訊飛;而負責智能分析的智能機器人部分則有蘋果收購的Siri來負責,在國內則以小i機器人為代表。說的更直接一點,語音部分相當于一個人的“耳朵”,而智能機器人部分則相當于人的“大腦”,“大腦”識別、理解“耳朵”傳入的信息,加以分析、處理,并作出反饋。
而讓這個機器的“大腦”能像人一樣思考,并非易事,它涉及到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和理解、知識構建和自學習能力、大數據處理和挖掘等前沿技術領域,并需要整合多種信息承載形式(如文字、語音、體感等)的通信和識別等能力。
所以,想在這個行業有所建樹,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通過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不過,在這個領域,國內的企業并不落伍。目前,已是全球最大商用規模的智能機器人——小i機器人,早在2004年便已問世。當時,世界上很多智能機器人還只是實驗性產品。如今的小i機器人已經被市場培育超過10年,據小i機器人總裁袁輝介紹說:“經過十年的堅守,我們沉淀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行業知識庫,并且擁有最先進中文智能對話引擎。只要在前端加上語音技術,就可以提供智能對話服務。實際上,我們已經這樣做了。”
另據了解:目前,小i機器人有超過1億的用戶量,對話量每年超過100億次,客戶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先后出現在MSN、QQ、短信、網頁、智能手機等多種平臺上,已經能夠提供聊天、天氣、音樂、地圖、百科、游戲等上百種服務。在國內,小i幾乎成了智能機器人的代名詞。
亟需標準出臺 理性引導
事實上,我國在智能機器人的現實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智能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就目前,這種整體行業狀況技術不統一、監管不規范,必會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埋下隱患。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何華燦教授就曾說過,當前國際人工智能領域已將“給機器人設計制造者立法”提上了日程,希望能以此來約束設計者和使用者們合理合法、安全善意地使用機器人。而在國內,面對即將爆發的應用市場,這樣的呼吁更值得關注。完善行業準則、制定行業規范,讓人工智能的應用延伸到更多領域,更好的為人類服務,這不僅關系一個行業,更是關系整個國家發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