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個新興的“環保”項目正在啟動,就是向公眾發布針對各類廠家及大型公司企業所生產產品的健康性及環保性所作的一系列精準而有價值的評估數值
如今,從埃克森(Exxon)到沃爾瑪(Wal-Mart),跨國企業紛紛打出“環保”旗號,爭當“環保斗士”的決心早已不足為奇。可是,無論是科學家、環境學家還是慣常的懷疑論者似乎都在質疑:他們都真正“環保”了嗎?
目前,一個新興而另類的“環保”項目正在啟動中。該項目所要做的就是向公眾發布針對各類廠家及大型公司企業所生產產品的健康性及環保性所作的一系列精準而有價值的評估數值。
據《連線》雜志報道,啟動該項目的是一家剛剛從美國伯克利可持續性信息實驗室(Berkeley’s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Lab)中脫離出來的獨立機構。目前,它已經成為了一家取名為“Good Guide”的環保信息公司,并獲得了幾家知名風險投資企業的資金支持。
Good Guide的創立者戴拉?歐洛克(Dara O’Rourke),同時也是伯克利實驗室的一名教授。他說:“我想我們現在必須意識到目前很多產品都已經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產鏈,這就使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價格水平下降了不少。而問題就在于,我們如何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方式來幫助大眾在這些相對廉價的消費品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呢?”填補大眾產品環保信息真空
跟目前許多正進行得熱火朝天的環保“運動”相比,精準環保信息的提供似乎還是一塊“真空地”。而Good Guide所要做的就是去填補這塊空缺。現在大部分消費者往往都是單憑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感覺去選擇產品,而忽視了產品自身的健康性與環保性,不過,這對他們來說,確實也有一定的困難。因為單看產品本身,確實很難分辨出這個牌子的肥皂與洗發精,是不是就比另一個牌子更有利于他們自身以及周圍人的健康。
當然,目前在環保領域,Good Guide也并不是唯一一個致力于填補相關信息空白的公司。就在上周,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吉米?威爾士(Jimmy Wales)剛剛創辦了一個以環保為主題的網站,稱為Wikia Green,其目的主要就是分享大眾化的鑒別環保產品的相關知識及方法。
“即使你能夠輕松地隨便消費掉500美元,可是你總還是希望能將它最優化利用。”威爾士這樣說道,“那么,如何正確地指導消費者把錢花在最環保、最健康的產品上,就是我想要做的。”
可問題似乎遠沒有威爾士想象的那么簡單。他希望在Wikia Green網站的感召及影響之下,很多懂得相關環保知識或是已經準確掌握了相關產品環保信息的熱心人士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與大眾分享他們的信息“成果”。可是,反響看似并不那么熱烈。
而Good Guide公司資料庫的建立來自于專業人士通過對收集而來的超過650多條各類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長達十年的研究,而最終,他們也的確為公眾總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判斷標準。而因為大多數同類產品之間其實并不會存在明顯的大幅度差別,所以計算出精準的細節性數據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歐洛克解釋說:“比方說,雖然,目前大多數洗發液用起來也許并無太大差別。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少數情況的發生,也許哪天某位顧客就購買到了有問題的產品,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當然,目前我們仍存在巨大的信息空白。但是,在為公眾建立安全可靠的大眾化產品信息方面,我們已經邁出一大步了。”
手機短信發布產品環保信息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大都是基于對經營該商品的零售店的印象。而歐洛克想為公眾提供的則是生產廠家的相關環保質量信息。在不久之后,iPhone手機用戶就可以通過下載一個相關的應用軟件,來獲取Good Guide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發出的相關產品信息。此外,Good Guide公司還設計出了一個公開的應用程序接口服務,以便提供給更多的公眾使用。
Good Guide主要是基于健康性、環保性及大眾利用度這三方面來對產品進行相關的分析評判。而在該項目的試運行階段,針對的產品對象則主要是包括食物、玩具、清潔用品以及電子產品在內的個人及家庭的日常用品。
早期發布的一些信息就已經引起了不小的“騷動”,比方說,在各類男士香體劑中,一聽價值僅為6美元的Axe香體噴霧在滿分為10分的環保性測評分中得到了8.7分。然而,日本湯姆士公司(Tom’s)生產的一款嬉皮士專用香體套裝則獲得了9.2的高分。而得分最低的是美國派瑞?艾力斯(Perry Ellis)公司的一款標價為47美元的男士香體劑,只得到了4.6分。公眾還可以從Good Guide的相關網站上了解到更多的詳細信息。
消費行為頗難改變
綠色科技媒體(Greentech Media)的一位分析專家坎奈爾斯指出,他已經注意到了像Good Guide這樣提供相關產品精準環保信息的網站對于環保的巨大效用。“我認為這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坎奈爾斯這樣說道,“我想會有不少人想知道他們每天使用的東西究竟怎么樣。”
但是,想要徹底改變消費者的購物行為,僅僅依靠提供這些數據還是遠遠不夠的。一些研究專家,比如像康奈爾食物及品牌研究實驗室(Cornell Food and Brand Lab)的創立者布賴恩?旺辛克(Brian Wansink)就已經發現對產品進行這樣的相關“標識”不僅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可能還會使消費者產生一種“逆反”心理。
旺辛克指出:“對于許多消費者而言,讓他們整天去考慮哪些產品值得購買,哪些東西不應該使用,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厭煩。而他們大多數人可能也會覺得生命太短暫了,整天去考慮哪款牙膏適合使用似乎有些浪費了。”
這樣性質的網站,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它一切都是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來提供精準有用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又都是有價值的。如今, Good Guide網站已經提供了超過6.1萬種各類產品的環保健康數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