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總不如變化。電改的設計初衷,很明顯是被現實狠狠撞了一下腰,而且險些骨折。出爐于電力供大于求形勢下的電改方案,在實施之初,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電荒”。電改之帆,在這突如其來的驚天大浪中,遭風擊浪穿,又如何能驅動一葉扁舟乘風破浪!
勿庸質疑,廠網分開的推進,促進了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十年間,中國電力裝機以“趕美超英”的速度,迅速躍居世界第二大國,電網規模與特高壓技術在全球首屈一指。而隨著主輔分離的基本結束,使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愛之愈深,傷之愈痛。正是因為公眾對于電改的呼聲與期望前所未有,才有了對十年電改的深刻批評。盡管十年電改成效斐然,但人們更愿意指出其不足,就像“虎媽”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革途中并非都是艷陽天,不斷涌現的險灘與暗礁,給改革平添了不少變數。然而,中國式改革,向來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抓牢了再往前挪,等不得、停不得、慢不得。改革的動力來源于公眾的巨大呼聲,來源于歷史進步的滾滾潮流,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懈腳步。
電改十年,是否可以蓋棺定論?
2002年2月,以國務院發布《電力體制改革方案》(國辦發[2002]5號文件,以下簡稱“5號文件”)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新一輪以市場化為基本方向的電力體制改革。
如果以“電改十年”為時間節點,是否就該以“成敗論”蓋棺定論呢?我們認為,十年來,中國電力體制改革推進雖然步履艱難,但市場化的基調與方向并沒有改變,通過廠網分開、主輔分離、依法監管,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成效已經超出預期。
電監會高級工程師吳疆認為,通過廠網分開、依法監管的電力體制改革在新世紀初有效解決了我國“硬缺電”問題成效超出預期。
電力行業專家陳宗法認為,改革十年來,包括清潔能源的比重,和大機組的比重得到顯著改善,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煤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電力行業內部搞對標管理,令技術指標得到顯著優化。
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分析說,從積極方面看,拆分成五大發電公司后,在促進電力建設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投資積極性,發揮了很大作用。電力建設速度確實很快,最大年新增1億千瓦以上,年均增幅達10%左右。我國沒有再出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性的電力短缺,創下了世界電力發展史上的奇跡,并以最快速度成功應對了新一輪的“硬缺電”,滿足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在城鎮化、重工業化階段對于電力的翻番式需求。
截至2011年底,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10.56億千瓦、當年發電量4.70萬億千瓦時,均為2002年的2.8倍左右。而如表1所示,與2002年相比,2008年,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電力裝機增長10%左右甚至更低,而中國電力裝機增長123%增速遠高于發達國家。
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介紹說,伴隨著電源點的建設,電網發展也十分迅速,截至目前,新能源送出基本得到保證,無電戶、村、縣基本被消滅。除了邊疆少數地區外,電網延伸覆蓋面得到很大擴展。同時,電網等級得到提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開始運行,電網主網由200千伏變為500千伏。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電力工業的增長速度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左右。
當然,業內對改革看法也褒貶不一。在有人認為改革十年是電源、電網、新能源建設輝煌的十年,電力體制改革邁出了歷史性的步伐的同時,也有人認為,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多年止步不前,有些方面甚至倒退了。
電監會原副主席卲秉仁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表示,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停滯不前,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葉澤甚至認為,中國電力市場改革沒有完成或按時完成“5號文件”中提出的大部分和根本性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確實不成功。這主要表現在:“廠網分開”初步建立了適用于發電市場競爭的產業體制,但卻沒有建立發電側市場和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體”改而沒有“制”改結果是“體”改的成本支出了卻沒有獲得“制”改的效益,這種非計劃又非市場的體制與機制狀態給電力工業和國民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直接和間接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