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新聞周刊》近日撰文稱,十多年來,互聯網對世界金融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和有益的作用。但是它也促成了目前信貸危機的發生,因為互聯網的數據迷霧讓普通消費者不知所措,還使一些人憑借即時信息和金融衍生品輕易劫持了全球經濟,因此有必要改進互聯網的功能,以保障金融市場的安全。
有些時候,一次簡短的交流比大量的解釋能更好地抓住基本事實。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位記者對一位投資銀行家說,信貸危機之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襲擊了投資者和監管者是因為,就像他一樣的人們要接觸到正確的信息太困難了。而這位銀行家非常生氣地指出,你們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到處都有,如果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那又怎能對他進行指責呢?
這是很有啟發性的言論。長時間以來,金融專家已經能夠獲得有關信貸市場和次貸的全面數據。這位銀行家顯然沒有想到,普通的消費者是不可能每月花1700美元去購買彭博新聞社的財經資訊的。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他也是對的。信息就放在那,互聯網上,而且是免費的。
互聯一直以來大體上遵循了向大眾傳遞信息的承諾。診斷目前信貸危機所需的全部信息——抵押貸款證券價格的最新最準確信息、次貸市場上急劇膨脹的違約數據、債券評級公司的異常行為等等對于會使用谷歌搜索引擎的人而言一直是免費可用的。但如果這些數據完全不為人所注意,那又有何用呢?
十多年來,互聯網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為人們所稱贊。它能賦予個體投資者力量,讓混亂的金融市場更加透明,并創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資者,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把儲蓄投資于從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到棕櫚油期貨的任何東西。它把世界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的任何事都無處藏身。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說法是,“信息需要自由”。而21世紀這種理念更是達到了頂峰。
這種觀點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就是阿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F在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格林斯潘作為美聯儲主席維持低利率過長時間。在2000年3月網絡泡沫的頂峰,格林斯潘就互聯網正在進行的革命發表了講話。他說,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創造、評估和交易復雜金融產品使得“重新配置風險”成為可能。簡而言之,在他看來,互聯網和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是將抵押貸款分成小份,重新打包,并分流給全國和全世界追求收益的投資者的完美配合。但他應該知道,這將會產生一個經濟學家所說的“代理問題”:即小額抵押貸款的遠程所有者并不會監管貸款,也不足夠操心貸款的質量,而且一旦一筆貸款出現問題,也無法與他們進行協商。他們要的只是現金流轉。就這樣,未來信貸危機的導火索就被點燃了。
需要明確一點,互聯網的確對世界金融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和有益的作用。信息為所有訪客所用,并不僅僅是分析師;電子交易使得傭金下降至接近零;交易可以隨時隨地無線進行。投資者可以基于網站報價系統追蹤股價。這些創新已經非常成熟。但不巧的是,互聯網也促成了目前信貸危機的發生。它把我們匯聚到一起,但同時也反方向作用。
“非理性繁榮”
互聯網在在使信息免費共享的同時,也讓我們湮沒于數據的海洋中,結果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信貸風暴。結果,這種數據迷霧并沒有將世界變成一個投資者的“地球村”,而是幫助華爾街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像玩電腦游戲一樣,輕易地劫持了全球經濟,所使用的武器是即時信息和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2000年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可能涉及互聯網公司股票,但根本原因是老式“非理性繁榮”(至少格林斯潘是這樣認為的)。形象點說,那個階段,互聯網就好像處于青春期,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正處于互聯網成熟期所引發的第一次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很大程度源于聯系緊密的高科技,而現在將整個金融系統和我們這個社會綁在一起的正是這種高科技。
這次金融海嘯就如何監管金融市場提出了諸多問題。如果信息可以免費使用,這是否意味著華爾街不再承擔告知我們的責任?監管者又該如何密切關注所有這些復雜的金融欺詐活動?借助互聯網,只要在網上開設一個交易賬戶,任何人就可以成為全球投資者,但伴隨這種自由而來的是巨大的責任:在不依賴政府監督的情況下,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當我們進行各種各樣金融產品交易的能力大大超過了我們了解和評估它們的能力時,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此時,我們有必要停下來審視一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同時,怎樣做才能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倡導適度監管
信息早已存在,而這個問題幾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為什么就沒人注意到呢?部分原因是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分散于許許多多的地方。你可以登錄雅虎財經去核對沃爾瑪最新股價、市值及其當前的銷售額,但這個世界卻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供你免費查詢次級抵押貸款、具資產保證的證券、信用互換和其它源自現代全球市場結下的累累碩果的相關信息。
相反,你只能從一個網站輾轉至另一個網站,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在從一個大城市里搜集散落的碎片并完成拼圖游戲一樣。你要一邊尋寶,一邊拼圖。問題還沒有就此結束;諸如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定時炸彈”的信息常常以字母縮寫為表現形式,所以搞得你暈頭轉向,眼花繚亂。
以評估抵押證券表現的兩個數據ABX.HE.AA.06-2和ABX.HE.AA.06-1為例,你能否看懂這兩個如此有趣的名稱?而要想理解從信用違約交換、債務抵押債券到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些新一代金融產品,便需要具備與金融相關的語言能力,更別提相應的三個字母或四個字母的縮寫了。另外,收支往來帳戶赤字和收益差還涉及一些數據。大多數人在面對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時,唯一理性的選擇便是放棄。
然而,放棄之后,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即你會被排除在世界以外。作為一個自由社會的公民,一項職責就是時刻警惕地關注著你周圍人的現狀,無論是他們的財務狀況,還是身體狀況。缺乏監管肯定是釀成目前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過度依賴監管同樣是危險的事情。公民必須承擔起一定的責任。面對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化的世界,漠不關心同樣是加速危機爆發的惡果。
影子銀行系統
如果互聯網的數據迷霧使普通消費者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話,它卻使得交易商的反應更加迅速和果斷。交易商、銀行家和金融工程師的大腦中已建立起隨時跟蹤百種信用違約交換價差,或者分析和選擇十種中意證券和無數抵押金融產品的捷徑。這一代的銀行業者首次將網絡技術運用到了極致。雖然這樣可以使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更加快捷,但卻對當前的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利用互聯網和現代化通信技術造出了一個"影子銀行系統",一個缺乏規范的借貸網絡。到2007年,這一系統已發展到與傳統銀行體系相媲美的規模。雖然它的規模目前正在縮小,但隨著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逐漸進入正規交易平臺,它的殘余部分必將引起外界注意。
想一想,許多未受監管的金融交易都是通過即時信息進行。想要在你選擇的銀行開設一個1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的戶頭嗎?沒問題,只要通過即時通信軟件,與對沖基金或銀行的交易員取得聯系,向他們說明來意,只要對方同意,一切就可以輕易解決。根本不需要電話交流,也不需要繁雜的文書工作,只要幾個簡單的即時信息,一切全部搞定。
付出慘痛代價
如此一來,我們就將這種重要的金融交易變成了一種賭注很大卻簡單易行的電子游戲。鼓勵并為許多冒險行為提供了便利,整個過程就像是“拆東墻補西墻”:“我從富國銀行購買了信用保護,將其出售給美國國際集團(AIG),做了一筆套頭交易!不過,如果我第二次與兩家機構交易,難免有一天不會露出馬腳?!?BR>
據估計,目前通過電子手段完成的信用違約互換交易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這種交易一般無據可查,監管難度極大。這就像是貼在地球上任何角落的虛擬便箋一樣,等著人來認領。將衍生產品看作是介于八卦新聞和電子游戲之間事物的趨勢讓人付出慘痛代價。
通過即時通信工具進行的談話輕而易舉變成交易,事情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問題,一邊談論天氣,一邊建立1億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由此,當一切事情都像這樣展開時,潛藏著何種危機可想而知。
討論金融工具的溫床
最近幾個月,絕大多數公司都開始爭相控制這種衍生產品混亂局面。公司的CEO和董事會也紛紛開始關注有關50多萬億美元信貸違約掉期的新聞,并對他們面臨的金融危險產生一種盲目的恐慌。在他們看來,這是遭遇衍生信貸風險和因惡行掉期的違約公司背負數十億美元債務間的一場競賽。如果身在其中,你就會發現當前這場競賽像地獄一樣恐怖。
互聯網將破壞經濟的衍生物簡化到像在網上聊棒球,它還能讓人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互相支持,而對方是歷史迷還是金融工程師,都不關緊要了。就像尋找一個喜歡“飛行香蕉”的人一樣,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找到某個人幫助你迅速制造一個債務抵押義務。在類似Wilmott.com這樣的金融工程師網站,你可以在論壇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Wilmott.com由保羅·威爾莫特(Paul Wilmott)創建,他是一個聰明而有頭腦的金融“宗師”。這家網站的論壇一直是討論金融工程學工具的溫床。
2005年,掉期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你希望利用這些工具,你只需要在論壇上發個帖子即可。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之內,你就會得到一大群人的回復,他們會對你進行指導并提供相關文件、資源和最新信息,幫助你制造自己的“金融炸彈”。創建一個在線金融論壇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如果沒有論壇的幫助,絕大多數相關資源永遠不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與此同時,這種信貸創新也刺激了當前的金融危機,讓我們不可能很快走出危機泥潭。
一切都在點擊之間
很顯然,作為一種技術,互聯網也被當成一把雙刃劍來使用。那是否存在一種技術手段幫助阻止類似危機的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避免下一次危機的方法之一就是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整合信息的能力。
登錄現有的金融網站,你將不可避免地被股票信息、市場指數和大量新聞標題匯聚的數字海洋所淹沒。在網站上,你會看到類似汽車儀表盤的東西,上面的刻度盤與旋鈕與信貸、衍生產品、商品及股票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相對應。這種金融圖表沒有沒完沒了的讓報紙看起來一團糟的表格,讀者只需想象一下熱量表(紅色代表危險,綠色代表安全)和簡單的圖表,便可知道金融圖是怎樣一幅模樣。
金融圖能夠對相關信息作出解釋,例如在當前金融市場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又應該對什么有所警惕。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你所要做的就是點擊鼠標。一個設計出色的金融圖至少能讓人們了解到足夠的信息,而不是讓你驚訝。實際上,我們不必為每一個人準備一個彭博社工作站,只要求我們的私人金融服務供應商為我們打造一個更好的在線金融圖就可以了。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把我們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跌落聯在一起的東西,達到這個目標并沒有多大難度,更不必為此研發新技術,人們要做的只是提出這種要求??傊?,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金融世界不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土崩瓦解。
解決危機的手段
我們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需要一個進入這個系統的窗口。這個窗口必須讓我們了解交易者之間正在做的事情,包括他們的即時信息。在想盡一切辦法讓大約20名交易者通過即時通訊完成衍生產品交易的同時,我們還應確保所有交易在透明狀態下進行。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交易所的規定,所有這些信息必須存檔。除此之外,相關公司也要進行更為良性的交易,即更多地在公共交易所進行,而不是利用私人電子渠道。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種通過即時通訊完成的不透明金融工具演變成一個規模達萬億美元的市場,這樣只能將所有人蒙在鼓里。解決之道是利用互聯網讓交易者的成果公開化,即使他們的私人通話仍舊是保密的。
互聯網的作用絕不是幫助引發一場金融危機,而是成為解決金融危機的一種手段。我們必須在下一次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很長一段時間就確保出現喜人變化,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參與,至少也要讓政府和管理部門參與其中。我們要在技術手段幫助下讓金融市場更加安全,其中包括免遭格林斯潘因使用具有風險的金融技術而造成的無理性膨脹所帶來的附帶損失。(王飛 楊琳)
有些時候,一次簡短的交流比大量的解釋能更好地抓住基本事實。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位記者對一位投資銀行家說,信貸危機之所以會在不知不覺中襲擊了投資者和監管者是因為,就像他一樣的人們要接觸到正確的信息太困難了。而這位銀行家非常生氣地指出,你們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到處都有,如果沒有人注意到這一點,那又怎能對他進行指責呢?
這是很有啟發性的言論。長時間以來,金融專家已經能夠獲得有關信貸市場和次貸的全面數據。這位銀行家顯然沒有想到,普通的消費者是不可能每月花1700美元去購買彭博新聞社的財經資訊的。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他也是對的。信息就放在那,互聯網上,而且是免費的。
互聯一直以來大體上遵循了向大眾傳遞信息的承諾。診斷目前信貸危機所需的全部信息——抵押貸款證券價格的最新最準確信息、次貸市場上急劇膨脹的違約數據、債券評級公司的異常行為等等對于會使用谷歌搜索引擎的人而言一直是免費可用的。但如果這些數據完全不為人所注意,那又有何用呢?
十多年來,互聯網使信息民主化的作用一直為人們所稱贊。它能賦予個體投資者力量,讓混亂的金融市場更加透明,并創造出了新一代的普通投資者,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把儲蓄投資于從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到棕櫚油期貨的任何東西。它把世界縮小成了一個地球村,在大庭廣眾之下發生的任何事都無處藏身。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說法是,“信息需要自由”。而21世紀這種理念更是達到了頂峰。
這種觀點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就是阿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F在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認為,格林斯潘作為美聯儲主席維持低利率過長時間。在2000年3月網絡泡沫的頂峰,格林斯潘就互聯網正在進行的革命發表了講話。他說,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創造、評估和交易復雜金融產品使得“重新配置風險”成為可能。簡而言之,在他看來,互聯網和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是將抵押貸款分成小份,重新打包,并分流給全國和全世界追求收益的投資者的完美配合。但他應該知道,這將會產生一個經濟學家所說的“代理問題”:即小額抵押貸款的遠程所有者并不會監管貸款,也不足夠操心貸款的質量,而且一旦一筆貸款出現問題,也無法與他們進行協商。他們要的只是現金流轉。就這樣,未來信貸危機的導火索就被點燃了。
需要明確一點,互聯網的確對世界金融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和有益的作用。信息為所有訪客所用,并不僅僅是分析師;電子交易使得傭金下降至接近零;交易可以隨時隨地無線進行。投資者可以基于網站報價系統追蹤股價。這些創新已經非常成熟。但不巧的是,互聯網也促成了目前信貸危機的發生。它把我們匯聚到一起,但同時也反方向作用。
“非理性繁榮”
互聯網在在使信息免費共享的同時,也讓我們湮沒于數據的海洋中,結果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正在形成的信貸風暴。結果,這種數據迷霧并沒有將世界變成一個投資者的“地球村”,而是幫助華爾街一些自作聰明的人,像玩電腦游戲一樣,輕易地劫持了全球經濟,所使用的武器是即時信息和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衍生品。
2000年和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可能涉及互聯網公司股票,但根本原因是老式“非理性繁榮”(至少格林斯潘是這樣認為的)。形象點說,那個階段,互聯網就好像處于青春期,相比之下,我們現在正處于互聯網成熟期所引發的第一次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很大程度源于聯系緊密的高科技,而現在將整個金融系統和我們這個社會綁在一起的正是這種高科技。
這次金融海嘯就如何監管金融市場提出了諸多問題。如果信息可以免費使用,這是否意味著華爾街不再承擔告知我們的責任?監管者又該如何密切關注所有這些復雜的金融欺詐活動?借助互聯網,只要在網上開設一個交易賬戶,任何人就可以成為全球投資者,但伴隨這種自由而來的是巨大的責任:在不依賴政府監督的情況下,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當我們進行各種各樣金融產品交易的能力大大超過了我們了解和評估它們的能力時,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此時,我們有必要停下來審視一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們走到今天這一步,同時,怎樣做才能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倡導適度監管
信息早已存在,而這個問題幾年前就開始出現了,為什么就沒人注意到呢?部分原因是互聯網上的相關信息分散于許許多多的地方。你可以登錄雅虎財經去核對沃爾瑪最新股價、市值及其當前的銷售額,但這個世界卻沒有一個這樣的地方供你免費查詢次級抵押貸款、具資產保證的證券、信用互換和其它源自現代全球市場結下的累累碩果的相關信息。
相反,你只能從一個網站輾轉至另一個網站,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在從一個大城市里搜集散落的碎片并完成拼圖游戲一樣。你要一邊尋寶,一邊拼圖。問題還沒有就此結束;諸如金融衍生產品等“金融定時炸彈”的信息常常以字母縮寫為表現形式,所以搞得你暈頭轉向,眼花繚亂。
以評估抵押證券表現的兩個數據ABX.HE.AA.06-2和ABX.HE.AA.06-1為例,你能否看懂這兩個如此有趣的名稱?而要想理解從信用違約交換、債務抵押債券到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這些新一代金融產品,便需要具備與金融相關的語言能力,更別提相應的三個字母或四個字母的縮寫了。另外,收支往來帳戶赤字和收益差還涉及一些數據。大多數人在面對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數據時,唯一理性的選擇便是放棄。
然而,放棄之后,問題也會隨之而來,即你會被排除在世界以外。作為一個自由社會的公民,一項職責就是時刻警惕地關注著你周圍人的現狀,無論是他們的財務狀況,還是身體狀況。缺乏監管肯定是釀成目前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過度依賴監管同樣是危險的事情。公民必須承擔起一定的責任。面對日益復雜和快速變化的世界,漠不關心同樣是加速危機爆發的惡果。
影子銀行系統
如果互聯網的數據迷霧使普通消費者陷入不知所措的窘境的話,它卻使得交易商的反應更加迅速和果斷。交易商、銀行家和金融工程師的大腦中已建立起隨時跟蹤百種信用違約交換價差,或者分析和選擇十種中意證券和無數抵押金融產品的捷徑。這一代的銀行業者首次將網絡技術運用到了極致。雖然這樣可以使交易成本更低,交易更加快捷,但卻對當前的金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利用互聯網和現代化通信技術造出了一個"影子銀行系統",一個缺乏規范的借貸網絡。到2007年,這一系統已發展到與傳統銀行體系相媲美的規模。雖然它的規模目前正在縮小,但隨著場外交易的衍生產品逐漸進入正規交易平臺,它的殘余部分必將引起外界注意。
想一想,許多未受監管的金融交易都是通過即時信息進行。想要在你選擇的銀行開設一個1億美元的信貸違約掉期的戶頭嗎?沒問題,只要通過即時通信軟件,與對沖基金或銀行的交易員取得聯系,向他們說明來意,只要對方同意,一切就可以輕易解決。根本不需要電話交流,也不需要繁雜的文書工作,只要幾個簡單的即時信息,一切全部搞定。
付出慘痛代價
如此一來,我們就將這種重要的金融交易變成了一種賭注很大卻簡單易行的電子游戲。鼓勵并為許多冒險行為提供了便利,整個過程就像是“拆東墻補西墻”:“我從富國銀行購買了信用保護,將其出售給美國國際集團(AIG),做了一筆套頭交易!不過,如果我第二次與兩家機構交易,難免有一天不會露出馬腳?!?BR>
據估計,目前通過電子手段完成的信用違約互換交易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這種交易一般無據可查,監管難度極大。這就像是貼在地球上任何角落的虛擬便箋一樣,等著人來認領。將衍生產品看作是介于八卦新聞和電子游戲之間事物的趨勢讓人付出慘痛代價。
通過即時通信工具進行的談話輕而易舉變成交易,事情本身就存在著諸多問題,一邊談論天氣,一邊建立1億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由此,當一切事情都像這樣展開時,潛藏著何種危機可想而知。
討論金融工具的溫床
最近幾個月,絕大多數公司都開始爭相控制這種衍生產品混亂局面。公司的CEO和董事會也紛紛開始關注有關50多萬億美元信貸違約掉期的新聞,并對他們面臨的金融危險產生一種盲目的恐慌。在他們看來,這是遭遇衍生信貸風險和因惡行掉期的違約公司背負數十億美元債務間的一場競賽。如果身在其中,你就會發現當前這場競賽像地獄一樣恐怖。
互聯網將破壞經濟的衍生物簡化到像在網上聊棒球,它還能讓人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互相支持,而對方是歷史迷還是金融工程師,都不關緊要了。就像尋找一個喜歡“飛行香蕉”的人一樣,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找到某個人幫助你迅速制造一個債務抵押義務。在類似Wilmott.com這樣的金融工程師網站,你可以在論壇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Wilmott.com由保羅·威爾莫特(Paul Wilmott)創建,他是一個聰明而有頭腦的金融“宗師”。這家網站的論壇一直是討論金融工程學工具的溫床。
2005年,掉期還是一個新鮮事物,但發展非常迅速。如果你希望利用這些工具,你只需要在論壇上發個帖子即可。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之內,你就會得到一大群人的回復,他們會對你進行指導并提供相關文件、資源和最新信息,幫助你制造自己的“金融炸彈”。創建一個在線金融論壇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如果沒有論壇的幫助,絕大多數相關資源永遠不會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但與此同時,這種信貸創新也刺激了當前的金融危機,讓我們不可能很快走出危機泥潭。
一切都在點擊之間
很顯然,作為一種技術,互聯網也被當成一把雙刃劍來使用。那是否存在一種技術手段幫助阻止類似危機的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避免下一次危機的方法之一就是更好地利用互聯網整合信息的能力。
登錄現有的金融網站,你將不可避免地被股票信息、市場指數和大量新聞標題匯聚的數字海洋所淹沒。在網站上,你會看到類似汽車儀表盤的東西,上面的刻度盤與旋鈕與信貸、衍生產品、商品及股票市場正在發生的事情相對應。這種金融圖表沒有沒完沒了的讓報紙看起來一團糟的表格,讀者只需想象一下熱量表(紅色代表危險,綠色代表安全)和簡單的圖表,便可知道金融圖是怎樣一幅模樣。
金融圖能夠對相關信息作出解釋,例如在當前金融市場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又應該對什么有所警惕。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你所要做的就是點擊鼠標。一個設計出色的金融圖至少能讓人們了解到足夠的信息,而不是讓你驚訝。實際上,我們不必為每一個人準備一個彭博社工作站,只要求我們的私人金融服務供應商為我們打造一個更好的在線金融圖就可以了。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把我們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跌落聯在一起的東西,達到這個目標并沒有多大難度,更不必為此研發新技術,人們要做的只是提出這種要求??傊?,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確保金融世界不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土崩瓦解。
解決危機的手段
我們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需要一個進入這個系統的窗口。這個窗口必須讓我們了解交易者之間正在做的事情,包括他們的即時信息。在想盡一切辦法讓大約20名交易者通過即時通訊完成衍生產品交易的同時,我們還應確保所有交易在透明狀態下進行。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交易所的規定,所有這些信息必須存檔。除此之外,相關公司也要進行更為良性的交易,即更多地在公共交易所進行,而不是利用私人電子渠道。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種通過即時通訊完成的不透明金融工具演變成一個規模達萬億美元的市場,這樣只能將所有人蒙在鼓里。解決之道是利用互聯網讓交易者的成果公開化,即使他們的私人通話仍舊是保密的。
互聯網的作用絕不是幫助引發一場金融危機,而是成為解決金融危機的一種手段。我們必須在下一次不可避免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很長一段時間就確保出現喜人變化,這需要我們所有人參與,至少也要讓政府和管理部門參與其中。我們要在技術手段幫助下讓金融市場更加安全,其中包括免遭格林斯潘因使用具有風險的金融技術而造成的無理性膨脹所帶來的附帶損失。(王飛 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