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爆發,美軍擔負“外科手術”作戰任務的轟炸機,有些是二戰期間使用過、早該退役的“老朽”,當時卻依然老當益壯,耀武揚威。為何?再制造使其“青春煥發”矣。
那么,何謂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將廢舊產品恢復到如新品一樣性能的過程。它發軔于維修,但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維修,是維修的高級階段,是傳統維修的升級版。說得理論一點,再制造就是以機電產品全壽命周期設計和管理為指導,以廢舊機電產品實現性能跨越式提升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這是我國再制造工程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給出的定義。雖然略嫌艱澀,但卻權威如山。
前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曾對本報人員說,對再制造的關注,源于工業報數年前的一篇報道。報道稱,有一用戶購買了斯太爾再制造發動機,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使用后獲利頗豐。在一番鉤沉稽舊,披閱近年報紙后,結果搜輯如下:“太鋼服務站的康凱算了一筆賬,太鋼一臺運鐵粉的車一天創收2000多元。大修發動機停15天就要損失3萬多元。換再制造發動機僅一天時間,可挽回2萬多元損失。而一臺享受優惠的再制造發動機也不過這個價錢。節省的時間換回一臺發動機,很合算。”(《中國工業報》2006年10月27日)頗有意味的是,對斯太爾發動機進行再制造的廠家———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竟是當年何部長在任時審批的項目。
其實,再制造產品不僅價格便宜,低于新品的一半,而且還節能60%,節材70%,同時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經過再制造之手,行將報廢的機器,特別是石化、發電等大型機械設備,雖不能說“返老還童”,但卻可以“延年益壽”20~40年。這些都說明,在當今全球能源匱乏、資源緊缺、污染嚴峻的形勢下,對廢舊產品進行再制造,無疑是睿智的選擇,也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遺憾的是,在本報記者的調查中,深知再制造者鮮矣。一些原產品生產廠偶有了解,但因利微或有損“大家風范”而不為之。加之有關法規的羈勒,泱泱制造大國中,從事再制造的“先覺者”屈指可數,蔚成氣候者,更是鳳毛麟角。他們在行業的黎明前孤軍奮戰,艱難跋涉。
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再制造產業的曙色已現。先是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再制造指明方向,繼而是全國人大通過了《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再制造保駕護航,近日又聞商務部與有關部門正在修訂有關法規,為再制造松綁解套……這都為再制造的揚鞭奮蹄創造了空前良好的環境。
值此東風勁吹之際,本報自今日始,開辟專欄“裝備工業再制造”,對裝備工業再制造與發展循環經濟進行闡述,對裝備工業的主要行業———機床工具行業、工程機械行業和汽車零部件行業再制造的發展歷史、現狀和趨勢,以及存在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此舉目的不外乎宣傳鼓動,讓再制造和循環經濟深入人心;提出建議,供有關部門決策參考;拋磚引玉,盼廣大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獻計獻策,最終推動裝備工業再制造滾滾前行,所向披靡。
嚶其鳴矣!是為開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