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橡膠機械企業的銷售收入已占全球橡膠機械總銷售收入的近1/3,但主要受國內輪胎項目的帶動,多是內銷的中低端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仍未見回暖之時,除傳統外貿出口外,采取國際化經營方式,借并購、交鑰匙工程等多種形式,積極擴大海外市場,才能保證橡膠機械行業繼續平穩健康發展。在10月21~23日于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召開的“賽象杯”2012年橡膠機械年會上,多位業界專家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達了上述觀點。
中國化工裝備協會橡膠機械專業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國化工裝備總公司副總經理李東平告訴記者,現在輪胎等下游行業的客戶需求正在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變化,節能、環保、降耗、安全、高效率、自動化成為客戶最為關注的問題。相應的,其對產品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新型節能環保+高效率+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低運行成本+自動化、智能化+精密化+適合綠色工藝”成為市場新趨勢。
這種行業新趨勢,從2012年度全球橡膠機械行業排行榜上已明顯體現出來。隨著客戶對產品品質要求的升級,全球知名公司已經殺了回馬槍,2011年的銷售收入增幅多達到了兩位數,排名第一的德國H-F公司銷售收入增長33.8%,排名第五的日本三菱重工的銷售收入更是增長了147%,與前幾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反觀國內,2011年中國橡膠機械銷售收入在全球份額占31.5%,比位居次席的東南亞地區高出17.7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榜首。但我國橡膠機械的飛速發展主要得益于中國子午線輪胎強勁發展的拉動,橡膠機械的產品價格一般要比國外企業低1/3~1/2。目前,我國橡膠機械行業生產企業超過350家,約占世界橡膠機械生產企業的1/3,大部分企業只能做中低端產品,價格戰激烈。
因此,在經歷了“黃金十年”后,中國橡膠機械行業如何順應客戶需求變化、滿足客戶深層需求,與積淀深厚的國外知名企業在國際市場一較高下,如何在未來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擴大中國橡膠機械的國際市場份額,成為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軟控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英杰認為,雖然國內輪胎企業形勢嚴峻,但國際輪胎巨頭企業今年前幾個月的業績大多在快速增長,全球輪胎前30強企業紛紛表示對前景看好,投資正在激增。因此橡膠機械行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力度還應加大。
橡膠機械專業委員會主任周保弟表示,橡膠機械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低迷期,從目前國內外經濟大環境來看,低迷期很難馬上過去。在國內市場提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采取國際化經營的手段,通過并購等方式,迅速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不失為一條捷徑。比如,大連橡膠塑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底收購了加拿大麥克羅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利用麥克羅的品牌優勢,大橡塑擴大了國際高端市場的占有率;通過技術轉移、人員培訓等手段,增強了公司在塑料加工機械領域的實力,開拓了中端市場,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這次成功的收購,讓大橡塑2011年銷售收入一下子增加了近2億元。
李東平說,占領國際市場,除了技術、服務等軟硬件條件外,文化差異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國內企業一致看好的印度市場就是一個典型。
據長期進行中印橡膠行業交流的北京德哈納姆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經理梁金蘭介紹,印度輪胎工業正在經歷從斜交胎到子午胎的轉變。印度全鋼子午胎的比例渴望從2009~2010年度的10%,提升至2012~2013年度的20%,印度載重子午胎工業也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此外,印度市場轎車子午胎項目的產能也在增加,在第二代梯隊以外的輪胎企業也從轎車子午胎及輕卡子午胎項目開始發展,2011~2012年度轎車子午胎的比例增長到98%,輕卡胎子午胎的比率為22%。但由于宗教文化的差異,中國橡膠機械企業雖然從幾年前就開始耕耘印度市場,但單憑出口業務聯系,效果大多不甚理想。
“借收購并購等形式,跨越文化差異,可以加速國內企業印度市場開拓的步伐,而印度、東歐、美國等,其實都是潛在的良好收購市場。”李東平說,“現在國內企業有資金,國際經濟不景氣,確實也是并購的好時機。但走出去之后的效果如何,也不宜太過盲目樂觀。”
中航工業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芮建華說,今后一年到一年半,對橡膠機械企業來說,可能都會比較困難。比如,某國內汽車企業,前幾年每年訂購的配套輪胎至少在10萬條,但今年已經縮減到不足4萬條。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國內輪胎市場的嚴峻性,為輪胎等橡膠產品配套的橡膠機械企業的日子如何,可想而知。現在,部分中國橡膠機械企業已經在國際上打出了名聲,也可以通過競標國際大工程、交鑰匙工程來帶動出口市場,尋求突破。
與會代表還表示,國際化經營,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工廠,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