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滑會使全民遭殃,這其中中小企業所遭受的損失較大,為此政府近期出臺了多項措施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對經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據統計,我國4000萬家中小企業創造了60%的GDP、50%的稅收、75%的就業。也就是說,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的表現,更與政府重視的社會穩定密切相關。總的說來,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針對中小企業經營艱難、盈利能力下降,并普遍面臨破產風險的情況,數次提高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目前已上調了3000多種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下半年政府明顯放緩了人民幣升值速度,今年第三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僅0.6%;政府近期還明確表示,原則上要推動各級政府采購向中小企業傾斜。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情況,各級政府先是鼓勵民間成立小額貸款公司,而后又開始試點推行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以推動直接融資的方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浙江省政府甚至由財政撥款6500萬元,用于間接擔保中小企業貸款。此外,國務院已安排了35億元的專項資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央行此前也專門為商業銀行安排出信貸額度給中小企業。
這樣看來,近期政府出臺扶植中小企業的政策不可謂不頻繁,力度不可謂不大,但起到的實際效果目前并不令人樂觀。
以進入今年以來各省轟轟烈烈建立的小額貸款公司為例,按規定小額貸款公司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內外部集資和吸收公眾存款,這樣的行政控制怎樣保證小額貸款公司能夠獲得持續的資金來源?又怎樣保證小額貸款公司有高額的利潤吸引民間投資者,甚至讓他們放棄暴利的民間金融?正是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各省小額貸款公司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作用都非常有限。再拿中小企業短期融資券的試點來說,經濟下行使得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風險被成倍放大,政府又沒有擔保機制,無怪乎這些債券要面對投資者反應冷淡、交投冷清的局面。至于上調出口退稅率,國家有錢沒錢退稅是一個問題,遭致國外的報復是另一個問題;政府采購有一個競爭問題,中小企業是否玩得起也是一個問題。
應該承認的是,短期內密集的政策出臺證明政府已盡了力,但解決問題的關鍵更在于長期的制度性建設。經濟下滑會使得中小企業死傷一片,但客觀上這也是一個優勝劣汰和產業升級的過程。而只有糾正了長期的制度缺陷,才能避免中小企業再陷今日的窘境。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全面開放市場,尤其是放開壟斷行業的市場準入。政府保護下的行政壟斷,將民間資本全面逼出石油、電力等諸多行業,中小企業在這種不公平待遇下經營能力當然更脆弱。
其次,民間金融的市場化一定要推進,這不僅意味著現有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渠道要被放開,更意味著政府應將民間金融合法化,并加以合理引導,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境。
再其次,相關的政府配套措施要逐一完善,如中小企業的咨詢輔導很重要,要推動中小企業從規模化向專業化轉變;鼓勵中小企業走向海外,在融資、信息等方面積極予以配合;企業的破產機制應該予以完善,解除經營者因經營不善而產生后顧之憂;對中小企業也應實行差別稅率,這實際上是通過減稅的形式支持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