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自動化生產線上不可缺少的設備,而我國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裝備市場卻剛剛起步。
據預測,目前中國僅汽車行業、電子和家電行業、煙草行業、新能源電池行業等,年需求此類自動化線就達300多條,年產值約為60多億元。
“十二五”期間,隨著機器人產業在國內的快速發展及下游行業的驅動,未來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將呈現出強勁的態勢。面對碩大的市場和巨大的發展機遇,國內工業機器人制造商亟需在跟國際巨頭的競爭中捍衛自己的權益。
進口機器人占據八成國內市場
據悉,世界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FANUC(發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電機)、德國KUKA(庫卡)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連同其他進口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八成以上。其中前三家在全球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均突破了20萬臺。據相關數據統計,FANUC機器人產品在中國占有23%的市場份額。
1988年創立于歐洲的ABB公司于1994年進入中國,1995年成立ABB中國有限公司。2005年起,ABB機器人的生產、研發、工程中心都開始轉移到中國,可見國際機器人巨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目前,中國已經成為ABB全球第一大市場。
據悉,2011年ABB集團銷售額達380億美元,其中在華銷售額達5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中國聯合商報》從ABB中國機器人研發中心技術總監張暉處了解到,中國每年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約占全球的八分之一,僅次于日本、韓國,預計2015年中國的裝機量會超過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上使用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機器人企業瞄準了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大舉進入中國。除了早已進入中國的發那科、ABB、川崎等巨頭企業,去年底,丹麥Universal Robots機器人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今年1月份,愛普生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工業機器人的研發、成果轉化、合作推廣等達成共識;3月6日,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安川電機正式落戶中國,將進行工業機器人設備及附屬品、零部件的開發、設計、生產;同樣在今年3月,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Adept Technology公司正式落戶上海,在華成立第一家子公司愛德普機器人貿易(上海)有限公司。
本土名牌企業零配件多靠進口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投資建立了9個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和7個科研基地,包括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新松機器人公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實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開發中心、海爾機器人公司等。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863項目、國家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國際合作重大項目等多個項目都有涉及機器人項目。國內各個地區、省市也在大力投資機器人的產業建設。
然而,盡管我國機器人技術研發迅速發展,但較國外先進技術差距依然十分明顯,本土名牌企業很多零配件都依靠進口。以機械手為例,機械手是能夠模仿人體上肢的部分功能,可以對其進行自動控制使其按照預定要求輸送制品或操持工具進行生產操作的自動化生產設備。現在華南、華東沿海地區的中國塑料加工廠對機械手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但是注塑機機械手在國內塑機行業的普及率低于10%。
近年來,我國出口和進口注塑機的數量基本持平,均為1.5萬臺左右,但進口額為9.2億美元,出口額為3.5億美元。目前精密注塑機主要是國外品牌,擠出裝備中的雙向拉伸PET(PA、BOPP)膜機組、精密醫用導管擠出機組等也一直是國外公司的領地。因此,我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精密注塑和擠出裝備非常必要。
業內人士表示,因勞動力成本近兩年提高很快,多數工廠實現自動化需求日益迫切,給了工業機器人更大的市場份額。而國產工業機器人也發展得很快,雖然一些國際巨頭的工業機器人價格也有所下降,但對于某些行業來說依然非常昂貴,本土工業機器人企業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國內廠商需挖掘市場空隙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公共安全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仿生機器人平臺和模塊化核心部件等四大方向。在政策扶持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巨大需求也引得國際自動化巨頭為此垂涎,對于國內企業來說,這將會是一個機遇和挑戰同存的時代。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副理事長葛歡慶表示,與進口的工業機器人相比,本土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進口同類產品,但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生產的要求,非標定制及性價比更高,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很有吸引力。《中國聯合商報》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中山某精密部件公司早年從日本進口工業機器人,2008年選擇了深圳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價格比從日本進口便宜三四成。
而機器人技術的前瞻性和戰略性決定了它的市場地位,使用工業機器人是應對目前制造業低潮的有利手段,在面對越來越大市場的同時,也面對著巨大的挑戰。本土機器人企業唯有清晰地掌握我國機器人市場的特點,在技術上革新來滿足用戶需求,在人與新型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式控制、機器人感應系統以及機器人視覺系統方面更加完善,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讓中國制造真正應用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